中国梦 梦童年

2014-02-11

小时候的幸福很简单,总在幻想长大后,而长大后却回想起了小时候。小时候,梦幻很美好;长大了,美好很梦幻。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远或近。我的梦想很简单,只是想幸福的生活着,幸福地度过一生;能不为世事所累,能不为世事所伤,该笑的时候能畅快地笑,该哭的时候能放肆地哭,该拼的时候能不顾一切地拼,该想的时候能无所畏惧地想,这或许就是我理想中的幸福,简单的梦想。

华夏五千年,中国地大物博,造就了每个地方都有独具民俗特色的传统习俗。我生于惠来华侨农场,属归侨侨眷。60年代初,许多归国华侨就凭着心中的“中国梦”回国。当年我父母年轻气盛地带着“中国梦”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带着华侨人的梦回到祖国建设华侨农场。这些华侨知青都体现了传统中国人的本色,勤劳、勇敢和节俭。

生活在农场的人大多数都是从国外回来的华侨,所以又被叫做华侨农场。1960年从印尼回来的第一批归侨,是中侨办为安置印尼排华归侨而兴办的。先后安置了来自印尼、马来西亚、文莱、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新加坡等8个国家和地区归难侨民3600多人。

几十年来,归侨们把曾经生活过的异国作为第二故乡,与异国朋友紧密联系,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他们带回过去在异国的风俗、食俗,其中印尼归侨回到惠来华侨农场扎根定居后,一些人也把印尼当地知名的蛋糕、九层糕、千层糕和蜂窝糕的制作工艺带了回来,并租门店或摊子,由少到多地开业经营了起来。在惠来华侨农场这片土地上,他们保留了东南亚国家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能说一口流利的异国方言,能做一桌别具风味的特色小食,能跳风情万种的民族舞蹈,他们归国时带回的这些精神财富,是广东境内少有的不可替代的潜力优势,因此吸引了各级领导和国内外友人。

我们农场有好几个国家的饮食文化,真是各有各的特色,有不少老华侨开了小食店,在展示自己手艺的同时也增加了家庭收入。而且他们的生意都很好,尤其是印尼的饮食文化和糕点,经常脱销。

我们农场里的归侨、侨眷利用业余时间组建了一支文艺表演队,排练一些东南亚风情的舞蹈,包括妩媚的印度舞、欢快的泰国舞、含蓄的印尼舞等,并在节假日进行表演,这些节目都深受大家的喜爱。在农场的困难时期曾经起到稳定侨心的作用呢。

传统节日——热闹的春节

春节仍然是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飘逸着浓浓的中国风、中华情。小时候最喜欢过的节日就是春节了。那时虽然经济不好,但是过年的气氛是浓烈的、丰富的;那时天天盼着过年,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收压岁钱,而且父母几乎可以满足我们所有的要求。那时喜欢过年,是因为我喜欢那种富有感、满足感和热闹的氛围。

逢年过节大家都将各色各样的美味的手工糕点呈现在你的面前,节日糕点都是归侨人家家户户过年必做的糕点,各家交换品尝。从年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洗邋遢和做各式各样的糕点,那时爸爸妈妈总是为我们兄弟姐妹们做许多好吃的印尼糕点小吃,有千层糕、九层糕、蜂窝糕、比达花、烤饼干、炸虾片、巴咕噜、蛋卷、草帽饼、炸香蕉、印尼版年糕(RORO)等等。

大年三十(除夕夜),吃完早餐,哥哥姐姐就张贴对联,父亲就会亲自出马为我们准备一顿丰盛的印尼特色菜肴。午餐前,要先请过世的祖先回来吃饭。在桌上摆好鸡、鸭、鱼肉、饭菜和酒。父母会让小孩子不要站在过道上,以免挡着先人进门。这时妈妈嘴里念念有词,请了先人之后,妈妈会把酒洒到地下,然后烧“纸钱”。家里的人从小到大的磕头祭拜,完成这一仪式后,扫干净地上的灰,再放鞭炮,在鞭炮声中,我们的团圆饭才正式的开始。

团圆饭的菜至少是十道,象征着十全十美,团圆饭里必须有鱼和肉丸子,象征年年有鱼和团团圆圆。吃着这些美味可口的菜肴,那真是一大享受。农场里的家家户户在吃年饭前一定要先放鞭炮,以示除旧迎新。

餐后,我和哥哥姐姐就换上新衣服,到广场看文艺表演和“舞龙”。舞龙是惠来县当地的风俗,始于清咸丰年间。每年春节期间都有舞龙。龙是用竹、木、布造形,彩绘制作,九节或十一节为一条龙,一鼓一锣一钹伴奏。动作有反肚、翻滚、跳龙门、追珠等。仿佛在波涛壮阔海里翻腾,活龙活现。夜间装上蜡烛,龙眼熠熠发光。有的口吐星火,称舞火龙。透过鞭炮爆响,硝烟弥漫,龙如在云雾中飞腾,五彩缤纷,极为壮观。农场里的“舞龙”在晚上的十一点半开始,舞龙的队伍就开始挨家挨户的去拜年,那时整个农场的上空彻夜响着鞭炮声一直到年初一上午呢。

年初二开始,孩子们就开始挨家挨户的“斗利是”了,随着爸爸妈妈到阿姨叔叔婶婶家里拜年说着吉利话:新年快乐,恭喜发财,身体健康,步步高升等,品尝着各式特色糕点,比比谁家做得好吃,呵呵,好好吃也!

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如今过年 “传统越来越不被重视,过年的形式感越来越被淡化了”。 小时候过年才真叫过年,家里家外,大街小巷,走到那儿都能闻到年的味道。童年是多么的有趣,多么的纯真,真的很想回到那个年代。怀念啊!怀念那时的日子,也怀念那份发自心底的快乐!

虽然我们都长大了,也回不到那个充满笑声的童年,但希望我们都能保持一颗童真的心。

作者:杨彩蓉

(责任编辑:何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