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记——施旭

2022-04-25

作者:施旭(视障)

我的大学读了七年。

二十一岁之前,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大三学生。二十一岁那年,我成为了一名不太普通的视障大学生。二十一岁之前,我有一张学生证。二十一岁那年,我多了一张残疾证。

很长一段时间,我被困在这片黑暗的深海里走不出去。我休学了三年,在家呆了三年。那时候的我觉得读完大学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难道我就要这样被黑暗打败了吗?不,我不服输。

6.jpg
施旭拿起盲杖走出家门

我想起李大钊先生那句“背黑暗而向光明”的呐喊。于是,我鼓起勇气拿起盲杖走出了家门。我学习独立出行,学习使用读屏软件,我向优秀的视障前辈请教。我想重回学校,黑暗绝不会成为我复学路上的拦路虎。

我复学了。我回到了熟悉的教室,回到了我朝思暮想的宏景大道99号。

开学那一天,我来到了我们外国语学院院长的办公室。我有些忐忑,院长还是原来的院长,而我已经不是原来的我了。张院长也察觉到了我的不安,聊天的过程中,他给我描述了他曾经在英国见过的一张海报。两个站在起跑线上的小男孩准备赛跑,其中一个小男孩站着,另一个小男孩坐着轮椅。他告诉我这幅海报的标题叫做《No Special》,你不是特殊的,我们没什么不一样。我们没什么不一样,这句话像一根火柴,点亮了我内心的一簇火苗。我相信,我过往的苦难将变成礼物,我的努力将照亮我的路。

我有一门课程是日语。可是我的读屏软件不支持日语的语音库,并且我也不会使用日语的输入法。于是我向残障历程的蔡聪老师请教,他致力于倡导视障者的融合教育。他帮助联系在日本求学的中国视障学生,参考他们的经验,最终我用口语答题的方式完成了日语这门学科的作业和考试。

7.jpg
施旭近照

亚历山大问第欧根尼:“有什么我可以帮到你的吗?”第欧根尼回答:“确实,有件事可以请你帮个忙。麻烦你移动一下,别再挡住我的阳光。”

于我而言,挡住阳光的从来都不是外物,而是我对未知黑暗世界的恐惧,是我对自己残障者身份的不认同,是我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当我抬起头向着阳光奔跑的时候,所有的困难一定都有解决的办法。即便强风吹拂,我也要逆风飞翔。

因为视觉的缺失,也许我会记不清校园里那一方天空的蓝色,也许会记不清课堂上老师播放的幻灯片。但我相信即便时隔多年,我仍然会记得张院长那一句“我们没什么不一样”的鼓励。我仍然会记得班主任刘老师,晚上十点多钟还在食堂里逐字逐句地帮我修改翻译比赛的译文,记得食堂饭桌上阿姨抹不干净的油渍。我仍然会记得辅导员王老师给我送来的冰皮蛋糕,记得黑暗中飘来的白桃味的清香。我记得冬天里滚烫的小米南瓜粥,我记得自习室里乐队在排练五月天的《笑忘歌》,我记得午睡时直升机飞跃宿舍楼上空的轰鸣声,我记得图书馆闭馆前绵长的音乐。

如果你要问我,在学校的这一年,我感受到最多的是什么,我想说是爱。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就是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享受到平等教育的权利,

黄莺,全国首位通过普通高考进入重点大学的盲人学生;昂子喻,安徽唯一全盲考生考取635分,超理科一本分数线120分;朱苓君,顺利保研至复旦大学,将成复旦首名盲人研究生。这一个又一个响亮的名字,就像是散落在各处的细碎星光,点亮了无数视障学子的读书梦。

图2-施旭活动近照.jpg
施旭在阳光中骑马,笑容飞扬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受教育的路上,视障学生不应该成为那一株被遗忘的幼苗,不应该成为那一片被忽视的云彩。

从昨天走向今天,我们因特殊教育的发展备受鼓舞;从今日奔向明天,我们要为融合教育的繁荣不断发声。

我们期待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教育强国,为伟大复兴中国梦筑基护航。

愿所有的视障学子不畏艰难,砥砺前行,行修远之路,见天阔月明。

(本文获广东省第八届盲人散文创作大赛深圳选拔赛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