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的原因

2012-11-09

一、精神疾病的病因概况

不同的精神疾病具有不同的病因,迄今为止,对精神疾病的病因大致可分为二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某些精神疾病的病因已经清楚,如某些精神发育迟滞是由于某种遗传,代谢缺陷所引起。症状性精神障碍是由于某种躯体疾病所致,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是由于某种脑部疾病所继发,某些中毒性疾病是由于某种中毒性因素作为发病原因等等。第二种情况是病因未完全清楚或不甚清楚,绝大部分功能性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偏执型精神障碍,以及神经症等均属于这类情况。病因清楚的某些精神发育迟滞和大脑、躯体以及中毒引起的精神障碍通常称为“器质性精神障碍”;对那些病因还不甚清楚,常常称为“功能性精神障碍”。

精神疾病是一大类疾病,概括起来说,精神疾病的病因有二大主要因素:生物学因素和心理因素。在绝大部分精神疾病的病因学上,这两因素都在共同发挥作用,可能在某些精神疾病中以某种因素起主导作用,而另一些疾病中是另一因素起了关键影响。而多数情况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遗传因素引起的精神疾病

某些类型的精神发育迟滞已非常明确地是由遗传缺陷所引起,如先天愚型是由于21号染色体三体畸形所致,而一些功能性精神障碍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症也具有遗传倾向。

有关遗传因素的研究,早在近100年以前就已开始,首先是进行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家系研究,在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不少的研究获得了类似的结果,就情感性障碍而言,发现抑郁症和双相障碍亲属抑郁症患病率约为普通人群对照组的3倍。都共同提示双相障碍和抑郁症有家族特点,而且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也获得了类似的结果。后来所进行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子抑郁症的同病率约是双卵双生子的3倍多,更进一步说明遗传因素在该病的发生上占有重要地位。寄养子研究是为区别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疾病的作用而设计的,结果提示遗传因素,而不是寄养关系(环境因素)影响双相障碍的家庭患病率。

在确定情感性障碍和精神分裂症具有遗传家族特点以后,遗传模式的研究便成为学者们要解决的问题,遗憾的是对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家系的数理分析并没能一致地支持某种遗传模式。

虽然情感性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模式不能确定,但是遗传流行病学的资料提示基因作为致病因素在这些疾病的发生起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精神分裂症的致病基因或易感基因。双相情感障碍,早期的研究曾从与红绿色盲隐性X的连锁,对ABO血型基因连锁和21q21~24位点等多方面进行过研究,但所有结果不一,难以定论。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从第6号染色体短臂连锁,22q12~13连锁和10号染色体短臂连锁等多个研究位点进行过报道,但也难以获得一致的意见。在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另一策略是根据积累的病理生理学知识,生化药理知识和疾病和病理生化假说来选择研究位点。据此,一些研究者根据多巴胺β一羟化酶对儿茶酚胺合成的重要性,研究了多巴胺B羟化酶基因在情感性障碍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又因5-HT系统功能障碍假说是解释情感性障碍病理生化机制的重要理论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把5-HT受体基因作为情感性障碍易感性的候选基因开展了一些研究,但研究结果差异较大,难以形成结论性意见。尽管如此,这方面的工作仍然为精神疾病开辟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领域,随着研究方法学的改进和疾病分类学更具科学性,某些精神疾病基因的定位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三、素质因素引起的精神疾病

一个人的素质包括躯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躯体素质主要体现在体型的大小,身体的强壮程度,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对体力和精力消耗的耐受性,以及损伤的恢复或代偿能力等方面。它与遗传因素相关,也与后天的各种因素如生活环境,营养状况,体育锻炼等方面。一般而言,良好的躯体素质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增强,而不良的躯体素质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包括对某些精神疾病如感染中毒性精神障碍的抵抗能力下降。

心理素质的含义很广,但主要体现在性格特征上。性格是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因素共同作用下,易于出现精神障碍。例如不少的研究已经指出,具有敏感、多疑、孤僻、内向、不合群等性格特征的人易于患精神分裂症。环性性格者易于患躁狂抑郁症。而过于谨慎,胆小,犹豫不决性格特征者,患强迫症的比率增高。可见性格与精神疾病有联系,自小培养坚强稳定,适应性良好的性格特征对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四、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精神疾病

不同的文化、社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背景下所发生的精神疾病的病种、精神症状的表现和内容可有相同,如东南亚和我国南部地区出现的恐缩症,以及气功所致障碍等则少见于其它国家和地区。不良的环境因素如大气污染、居住拥挤、噪音。交通混乱、社会动荡等因素,可增加躯体和心理应激,使人出现焦虑、烦躁、紧张、不安抑郁等情绪改变,削弱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易患心身疾病,神经症和心理生理障碍。

不良的生活事件,如面临洪水、地震、遭遇战争、抢劫和绑架等灾难性事件时,都会引起人们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严重者可出现反应性精神障碍,一些慢性的生活事件如家庭不和、夫妻矛盾、事业受挫、受人歧视、侮辱、遭遇冤屈等,使精神上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或心理矛盾,常常导致焦虑、抑郁情绪,影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或免疫、代谢改变,这些常是心身疾病、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的促发因素。与精神疾病有关的其他因素还有性别和年龄因素、物理、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此处由于篇幅的限制,予以省略,读者可参考有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