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孙有志:“独腿战士”的破风人生
2025-07-11
当车轮碾过命运的沟坎,他选择用钢铁意志重塑人生坡度。从大学时因意外致残的封闭青年,到三闯青藏高原的骑行者,再到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残特奥会)赛场披银挂铜的专业运动员——他的人生轨迹,在双轮转动中划出令人惊叹的曲线。他叫孙有志,一位深圳残疾人自行车运动员,一位用单腿在赛道与人生路上同时“破风”的战士。
在刚结束的残特奥会自行车赛上,孙有志获得3银2铜的好成绩。赛后,我们采访了这位“独腿战士”。
图源:深圳广电
深渊:被命运绊倒的大学时光
记者:大学时突然失去右腿,那段日子如何度过?
孙有志:整个大学都困在绝望里。不愿面对残缺的身体,更怕见人。世界仿佛只剩下灰暗的墙壁。转折点是接触骑行,第一次握住车把,奔跑的感觉让我非常喜欢。更关键的是,骑行让我走出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我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慢慢发现,别人并不在意我是一条腿,只有我一个人在意!我终于明白:困住我的只有自己。毕业后的自行车,是真正的“破风者”。
记者:听说您和妻子的故事也始于骑行?
孙有志:是。我是学医的,她来我们诊室看病,我们就认识了。后来,共同的骑行爱好让我们走到一起——她是个健全姑娘,却愿意陪我用双轮丈量山河。最浪漫的是,我们一路骑行到广东领结婚证!车轮承载的不仅是风景,更是爱的旅程。
图源:孙有志
征途:三趟进藏路,一条信心道
记者:您三次骑行进藏,请问,最初是怎么想去西藏的?不怕危险吗?
孙有志:最初是受一部电影的感召,想挑战“不可能”。路途中,最大的困难,不是爬坡或长途,这些靠毅力能克服,而是生活的不便。尤其在偏远地区,住宿、吃饭常遇障碍。但正是这些“不方便”,教会我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第一次成功抵达西藏后,我建立了强大的信心。后来两次进藏,便是享受征服的快感与壮美风景了。
图源:孙有志
记者:作为“大龄”选手加入广东队,有过犹豫吗?
孙有志:当然!2024年,教练在网上看到我的骑行视频,然后对我发出邀请。我当时想,我是89年出生的,35岁进队做专业运动员算“高龄”了,但这个机会很难得,人生能有几回搏?而且,骑行对我是一种很独特的体验,就是这份体验,最终让我选择踏上专业赛道。
记者:骑行作为业余爱好和专业竞技,两者有何不同?
孙有志:专业竞技的训练是地狱模式——云南冬训月均骑行3000公里,每天百公里起步。爱好可以随心,竞技必须拼命。但我想:“既然来了,总要拼出点样子!”
图源:羊城晚报
记者:赛前一周摔断了比赛用车,当时您如何应对这场挑战?
孙有志:这对运动员确是重大打击,好在教练团队反应神速,紧急协调更换了全新器材。最终在今年的残特奥会拿下三银两铜,我很满意。
深圳温度:
赛道内外皆“无障碍”
记者:在深圳训练生活近一年,感受如何?
孙有志:深圳的无障碍建设,是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在龙岗训练生活,从宿舍到全封闭的深圳水库赛道,全程无障碍通行。训练场更根据我们需求不断优化设施,轮椅出行毫无阻碍——这座城,用细节托举起了运动员的梦想。
图源:羊城晚报
记者:家人对您参赛有什么期待吗?
孙有志:妻子总说“安全第一,平安完赛!”而在获得奖牌之后,我也第一时间告知家人,让她分享这份快乐。
一条腿能走多远?孙有志以三银两铜和三次进藏作答。他的飞驰,是意志对命运的反攻,更是深圳这座“无障碍之城”的温度见证——当城市基建填补出行的沟坎,当训练保障铸就追梦的坦途,个体的坚韧便能在时代的托举中迸发耀眼光芒。孙有志的车轮印,是生命的刻度,更是城市文明的标尺。
来源:深圳市残联 深圳广电 (责任编辑 萧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