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区残疾人事业:共创融合环境 共享美好生活

2025-09-03

  1993年建区以来,龙岗区残疾人事业历经政策体系完善、服务能力提升、社会融合深化等发展阶段,在社会保障、康复服务、教育就业、无障碍环境建设、文体事业等领域积极探索,取得显著成效。三十余年间,龙岗区残疾人事业从基础保障迈向全面融合,由政策扶持转向智慧创新,逐步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残疾人服务体系。

  在深圳这座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城,龙岗区用32年的坚守与探索,书写了一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动人篇章。从康复服务到就业扶持,从特殊教育到社会融合,龙岗区以系统化布局、精准化服务、智慧化创新,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与包容,真正实现“平等、融合、共享”的发展目标。

  完善机制搭建平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1993年8月,龙岗区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龙岗区残联)成立,作为区民政局直属的正科级事业单位,标志着残疾人工作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2002年,龙岗区残联调整为区政府直属处级事业单位,组织架构进一步完善,着力构建更健全的残疾人服务体系。

  康复是残疾人的首要需求,也是残疾人工作的核心。龙岗区委、区政府将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纳入全区“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于2006年成立创建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领导小组,制定《龙岗区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方案》,印发任务分解表,逐步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康复服务网络。至2008年,全区13家医院设立残疾人康复中心,各街道均高标准建成综合(职业)康复中心,依托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建立112家残疾人康复站。

  其中,坪地街道综合(职业)康复服务中心被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授予“残疾人之家”荣誉称号,为广东省首家获此殊荣的单位。该中心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内设24个功能室,不仅能够满足残疾人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康复训练、技能培训及文体活动需求,还开辟了充满生机的菜园。残疾人每日在此辛勤耕作,收获的蔬果直供餐桌,品味健康与喜悦。

龙岗区举办国际残疾人日主题故事汇活动。龙岗融媒资料图.jpg

图:龙岗区举办国际残疾人日主题故事汇活动。龙岗融媒资料图

  2008年10月9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残联”)评审组对龙岗区残疾人康复工作进行验收,充分肯定龙岗区重视程度高、措施有力、成效显著,各项指标均达国家标准。龙岗区以优异成绩成为全国首批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示范区。

  与此同时,龙岗区人民政府专门划拨8320平方米土地建设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打造集康复服务、职业培训、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于一体的区级综合性服务平台。2010年5月19日,该中心在龙城街道黄阁坑社区启用,建筑面积7100平方米,设有康复训练、就业培训、辅具适配、特殊教育、生活服务、行政办公等区域,可同时容纳近200名残疾人,年服务能力超过3万人次。

龙岗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受访单位供图.jpg

图:龙岗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受访单位供图

  2010年12月15日,中国残联副主席汤小泉考察后指出:“深圳市残疾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龙岗堪称深圳的‘样板区’。龙岗区残疾人事业发展势头良好,龙岗区残联工作出色,希望不断创新思路,当好样板,继续领跑全国。”她特别强调,龙岗区不仅率先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其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残疾人就业率远超全国均值,基层组织与机构建设经验值得全国学习。

  近年来,龙岗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及各街道职康中心不仅全部完成了标准化建设,为辖区残疾人提供康复、就业、学习、活动的平台,还逐渐探索形成“一街道一特色”。

  每到周末,南湾街道综合(职业)康复服务中心排练室总能传出阵阵鼓点和乐器演奏声,一支由孤独症及智力障碍患儿组成的乐队在这里排练。组建和组织乐队排练演出的是南湾街道折翼天使妈妈互助会。该互助会自2014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帮助孤独症、脑瘫以及智力残疾人的康复和社会融入。

  “龙岗区残联、南湾街道一直很支持互助会,我们需要的场地和经费,也都尽力协助解决和提供帮助。”互助会会长林华英表示。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互助会精彩开展亲子活动、户外拓展,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康复学习,让家长在亲子互动中放松身心,成为众多家庭心灵栖息的“温暖港湾”。

  此外,龙岗区还有平湖街道“农疗基地”、布吉街道“水拓画”、吉华街道手工串珠技艺等品牌项目,深受残疾人喜爱。

  ‌职业康复“授人以渔”助力残疾人就业创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珐琅画工作室的残障艺术家收到国际订单,当听障企业家在跨境贸易中侃侃而谈,龙岗区正悄然重塑社会对残疾人职业发展的认知。

  龙岗区残联成立以来,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企业提供岗位,依法对未按规定安置残疾人的单位征收就业保障金。支持残疾人通过进企就业、自主经营等方式实现就业。结合残疾人需求与特长,举办计算机操作、广告设计、摄影、按摩、面点等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截至2025年6月,全区残疾人就业率为97.35%。

  深圳开放包容的创业环境吸引众多残疾人前来追梦。视障人士司海峰1999年从沈阳抵深成为一名按摩技师。通过持续学习和实践,他掌握了龙氏治脊疗法、罗氏正骨等六大医学流派及现代西医康复医学知识,并能创新手法,为患者量身定制康复方案,成为业内资深理疗师。

  “回首四十多年人生,我是幸运儿。”司海峰不仅创办了自己的理疗馆,更帮助众多残疾人掌握技能、获得工作。作为龙岗区残联盲人协会主席,他在市、区、街道残联支持下,协助视障人士解决实际困难,丰富其文化生活,组织参观博物馆、公园,举办运动会、培训班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愿带领大家同行。”

  在龙城街道综合(职业)康复服务中心的“特美工坊”珐琅画工作室,负责人李国标是一位残疾人。2004年,44岁的他因两次中风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一度不能自理。在龙城街道综合(职业)康复服务中心帮助下,他坚持康复训练,经过两年多刻苦努力,恢复了自理能力。

“特美工坊”工匠团队带领居民体验制作景泰蓝珐琅画。受访单位供图.jpeg

图:“特美工坊”工匠团队带领居民体验制作景泰蓝珐琅画。受访单位供图

  2013年7月,龙城街道综合(职业)康复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举办残疾人景泰蓝珐琅画职业技能培训班。在工作人员鼓励下,李国标加入学习,勤学苦练后熟练掌握了核心工序与工艺,尤其在点蓝、过膜等关键技术上有高超造诣。

  在龙岗区残联指导支持下,李国标牵头成立了龙岗区首家由残疾人创办的民非组织“特美工坊”,并成为项目负责人和骨干。“特美工坊”作为优秀残疾人创业项目,两次亮相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会,向国内外展示作品与自强精神。自成立以来,李国标带领团队创作、展售作品300余幅,义卖收入30多万元,成员人均月增收2000多元。团队多次受邀参加龙岗区残联组织的义卖拍卖活动。李国标的事迹激励更多残疾人加入龙城街道综合(职业)康复服务中心,通过双手创作精美珐琅画,开创精彩生活。他因此获评龙岗区第六届“梦想与力量”感动龙岗人物。

特美工坊创始人李国标。龙岗融媒资料图.jpg

图:“特美工坊”创始人李国标获评龙岗区第六届“梦想与力量”感动龙岗人物。龙岗融媒资料图

  杨甜幼时因药物过敏双耳失聪,后接受电子耳蜗手术及康复干预,克服困难考入深圳大学。毕业后从事行政管理、外贸工作,凭借流利英语在外贸行业游刃有余。2025年,她创办了自己的外贸公司,“我英语好,口语自信,热爱外贸。深圳创业环境优越,深圳各级残联在社保、场地等方面对残障创业者有扶持政策,我很有信心”。

  杨甜不仅勤学肯干,更乐于助人。大学期间初次接触听障人士圈时她不会手语,为参与活动、帮助他人,她自学手语融入群体。2017年,20岁的她当选龙岗区聋协副主席,五年后任深圳市聋协副主席、龙岗区聋协主席,致力于听障人士教育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扶持及政策倡导。

  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创业,残疾人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生计问题,还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以奋斗之姿拥抱梦想,用勤劳和智慧绘就多彩人生。

  ‌关爱儿童筑梦未来高质量推进特殊教育

  “学有优教,幼有善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文明进步的标志。特殊需要儿童同样享有受教育权利,且因残疾程度与发展能力差异,需要更具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2010年,龙岗区残联依托教学部开展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工作。2017年,龙岗区特殊教育学校正式成立,探索构建以特校为骨干、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文化教育与康复训练结合、公办民办互补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通过集中教育或送教上门实施多层次教育。

图片

图:特殊教育课堂。受访单位供图

  2017年,孤独症儿童阿卓(化名)开始在龙岗区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为期9年的教育。课程除生活语文、数学外,重点培养生活适应能力,从穿衣、用餐、出行到洗衣、做饭,循序渐进教授必备技能。

  “特校教学非常贴合孩子需求。现在阿卓常在家帮忙晾衣、收拾碗筷,自理能力甚至优于许多健康孩子。”阿卓妈妈欣慰地说。此外,学校还开设冰壶社等20余个特色社团,举办画展、游学等活动,为孩子们提供兴趣培养与特长展示平台。

  2022年4月,龙岗区特殊教育学校加挂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牌子,承担全区特教教师业务指导与培训工作。目前,全区共有82间资源教室(学校),其中13间附设特教班共28个,基本满足了区域广、学生多的需求。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生活健康者、社会适应者、自主发展者’,致力普特融合,让特殊需要儿童更好融入社会、展现自我。”校长吴国彬表示,“特校+资源教室(学校)+送教上门”的分级模式,既发挥特校骨干作用,又依托普校主体功能,满足就近入学需求并提供融合环境,切实提升了教育质量。

  张灿灿是南湾街道沙西小学的特教专职资源教师,为校内38名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支持,并为学区未能随班的儿童送教上门。

  她的学生中,一位患先天性肌萎缩的女孩常年卧床,无法自主呼吸,更不能行走,但聪慧好学、渴望交流。初见张灿灿时,她开心地说:“我也有老师啦!”此后每周二的授课日成为她最期盼的时刻。张灿灿为她讲故事,握着她手画画,分享世间美好,竭力丰富其生命体验。

  “资源教师是个新兴且有意义的岗位,面对特殊需要儿童和家长,更能强烈感受到被需要。”张灿灿说。

  为进一步提升融合教育质量与影响力,龙岗区积极拓展学前融合教育,打造融合幼儿园。此外,位于坪地街道的龙岗区特殊教育学校新校区正在建设中,预计2026年9月启用。项目占地近6.4万平方米,规划36个班级,将极大提升区域特殊教育水平,开启龙岗特教新篇章。

  智慧创新+科技助残现代康复服务实现飞跃

  近年来,残疾人构成呈现新变化。随着医疗康复水平提升和科技进步,更多残疾人借助辅具和训练提升自主能力、提高受教育程度。肢体、视力、听力残疾比例明显降低,包括孤独症在内的精神残疾患者数量有所增加。截至2025年6月底,龙岗区有持证户籍残疾人8845人,其中精神残疾2633人。

  孤独症康复是世界公认难题,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的重要性已成医学共识。2021年,龙岗区残联率先行动,对区属493所公、民办幼儿园的20.69万在园儿童进行孤独症谱系障碍全面筛查,并据此为约500名疑似儿童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近年已成功助力43名儿童入读普通小学。

  同时,龙岗区残联深入开展户籍孤独症患者登记核实,分级分类建立服务档案1378份。基于档案,区、街道、社区可提供更精准的医疗、康复、教育、心理及社会融合服务。

  2021年,龙岗区残疾人联合会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共建特殊需要儿童康复服务和教研基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设有海豚屋训练室、感统治疗室、水疗室等多个功能室,还设有餐饮店、超市、厨房、居家训练室等情景模拟场所。

  针对孤独症儿童医院式、机构式、学校式康复等“碎片化”“闭环式”服务现状,龙岗区残联整合资源创新建立“医康教”一体化综合康复模式,并成功申报《孤独症儿童“医康教”一体化康复服务规范》国家团体标准。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民政部的评审批准立项,更在全国率先开展该团体标准的创建工作,为特殊需要儿童的康复服务树立新的标杆。

“医-康-教”团队拟定个别化康复教育方案。受访者单位图.png

图:“医康教”团队拟定个别化康复教育方案。受访者单位图

  依托深圳作为“科技之城”的资源优势,龙岗区残联加大科技助残工作力度,进一步联动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积极引进个体脑功能剖分(pBFS)等先进技术,助力孤独症儿童康复;引进清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首席科学家高小榕教授团队“脑机接口研发与展示平台(龙岗)”落户龙岗区第八人民医院,并与科技团队加强合作,推动肢体残疾人安装智能仿生假肢;探索建设“龙岗区残疾人数字服务平台”等,让科技发展增进残疾人福祉。

  位于龙岗区园山街道中联展工业园区的深圳市东部(龙岗)辅助器具智慧体验中心,是深圳市首个专注于AI数字化辅具和全品类辅具线下展示、体验、交流、推广以及促进产品转化发展为一体的专业服务平台。目前,已与超100家高校、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有智能仿生手、慧眼“1+X”智能辅助终端等共100余件全国各类先进辅具进驻智慧体验中心。

市民体验AI辅具。受访单位供图.png

图:市民体验AI辅具。受访单位供图

  2023年以来,龙岗区系统开展残疾人社会心理健康工作,一方面对全区开展普查工作,一方面通过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建立起一支20余人的专业服务队伍。如今,在龙岗的11个街道,均建有“安心树屋”服务实践站点。这里布置温馨、安静舒适,当残疾人及其家属想要倾诉的时候,“安心树屋”有人倾听,日常开展的音乐、冥想、瑜伽等心理沙龙,也成为深受辖区残疾人及家属喜爱的“心灵spa”。

  从最初的政策救济到如今的融合共生,龙岗区残疾人事业华丽蝶变。在制度层面,完成了从碎片化救助到系统性权利保障的跨越;在文化层面,实现了由“特殊关照”向“平等尊重”的观念转变;在发展层面,探索出从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让残疾人成为社会进步的见证者、参与者乃至推动者。

  带着“共创融合环境,共享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景,龙岗区残疾人事业正以“先行示范”的标准再出发,以“弱有所扶”的民生温度,铺就残疾人的幸福之路。

  观察眼 | 为残疾人搭建展示自我的世界级舞台

  2025年7月,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自行车赛(以下简称“残特奥会自行车赛”)在深圳龙岗举办,来自全国16支代表队的188名运动员展开巅峰对决,最终诞生了105枚金牌,17个项目刷新了全国纪录。龙岗区发挥“科技助残”特色全力保障赛事,赢得参赛选手的普遍好评。

2025年7月,残特奥会自行车赛在龙岗举行。李凯摄.jpg

图:2025年7月,残特奥会自行车赛在龙岗举行。李凯摄

  本次比赛的主阵地——广东龙岗国际自行车赛场(场地赛)和龙口水库赛道(公路赛)也是中国残疾人自行车队长期训练场地。自2011年在龙岗进行科学规模化训练以来,中国残疾人自行车队共取得残奥会金牌12枚、银牌11枚、铜牌12枚,国际赛事共取得金牌50余枚,并打破、创造数十项世界纪录。

  龙岗区积极提供各类服务保障。2023年,龙岗区残联受托担任中国残疾人自行车队领队前往马来西亚,在2023年亚洲残疾人自行车场地锦标赛上,10名残疾人运动员共斩获27金4银1铜的好成绩,并成功获得2023年国际自行车联盟(UCI)残疾人自行车场地世锦赛参赛资格。

  这是龙岗区残疾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多年来,龙岗区积极发挥“体育强区”优势,依托优质体育设施和全流程服务保障能力,为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龙岗区残疾人在全国、省、市体育竞技中屡创佳绩,飞镖、门球、旱地冰壶、乒乓球等类别中均摘得荣誉,展示了龙岗残疾人奋发拼搏、自信自强的风采。

  其中,龙岗残疾人萧彦红在2007年世界残疾人射箭锦标赛上勇得金牌,实现了我国在该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她擎着火炬向世界展示飒爽英姿,并夺得残奥会女子个人反曲弓坐姿1级/坐姿2级铜牌,女子团体反曲弓公开级金牌,再次为国争光。

  无论是在赛场上百步穿杨的萧彦红,还是在广东龙岗国际自行车赛场上昼夜苦练的队员们;无论是在各级体育赛事中收获荣誉的参赛者,还是街道、社区里乐享运动的残疾人,他们向世界证明:每个生命都有挑战自我的能量,每个人都能绽放独特光彩。

来源:龙岗融媒 掌上龙岗

(责任编辑:萧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