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皮影进社区 残健共融谱新篇——光明街道残疾人皮影工作室巡演成效显著
2025-10-16
近日,在深圳市光明区残疾人联合会的大力支持下,光明区光明街道残疾人综合(职业)康复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光明职康中心)孵化的深圳市光明区新时客皮影工作室(以下简称皮影工作室),圆满完成“非遗皮影进社区”巡演项目。自2025年7月17日启动至9月30日收官,在光明街道的37个社区中,团队成功举办了37场巡回演出,共吸引1264人次参与。参与者中,儿童群体比例高达60%,老年观众占比约24%,残疾人参与者占比约12%。通过传统文化作为桥梁,构建了“残健共融”的社区文化平台,实现了街道基层文化建设与残疾人职业康复的相互促进与融合,成为一项生动的实践案例。
图:居民观看皮影表演
巡演37场惠及千余人,非遗文化扎根社区
作为光明街道“文化惠民”专项重点项目,本次巡演以“皮影戏表演+互动体验”为核心模式,融入非遗知识讲解、皮影操作体验等环节,让社区居民近距离感受传统艺术魅力。残疾人演员通过灵巧的双手操控皮影,配合生动的配音与灯光演绎经典故事;互动区设置DIY体验与技艺展示,形成“祖孙同堂学非遗”的温馨场景。活动累计收集居民满意度反馈98%,带动社区自发组建“皮影爱好者小组”3个,实现非遗文化从“被动观看”到“主动传承”的转变。
图:皮影映童趣,祖孙守艺长
残疾人演员蜕变成长,自信点亮艺术人生
巡演的成功,见证了残疾人演员的华丽蜕变。这支由7名残疾人组成的团队(平均年龄59.5岁),多数演员因肢体残疾曾长期居家。皮影工作室负责人张亚四从最初握不稳皮影杆,到如今能独立完成剧本创作与舞台调度,他坦言:“现在面对观众不再紧张,因为我们在传播文化,这让我感到自豪。”演员刘振齐从依赖协助到独立完成设备调试,练就“多面手”技能;李如芬感慨团队协作的力量:“7个人配合越来越默契,现在我们不仅是同事,更是家人。”
创新孵化模式,树立基层治理新标杆
皮影工作室的成长轨迹,是光明街道“残疾人职业康复+文化赋能”双轨模式的成功探索。街道通过“非遗传承人授课+社工督导+市场化运作”机制,帮助残疾人掌握皮影技艺,实现从“技能培训”到“就业创业”的跨越。目前团队已形成“展、销、演、培”一体化运营模式,累计承接商业演出86场,开发文创产品20余种,带动7名残疾人月均增收超2000元。
光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化“文化+助残”融合发展,推动皮影工作室与辖区学校、场馆合作,探索“残疾人文化创业+社区服务”长效机制,为更多残疾人提供就业创业平台。“他们用行动证明:残疾人同样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社区发展的贡献者。”从康复中心工作室到社区文化“活力引擎”,皮影工作室为基层治理提供了“以文化人、以残助健”的鲜活样本。非遗文化焕发新生,残疾人绽放光彩,社区居民共享温暖——“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和谐画卷正在光明街道徐徐展开。
图:小手“掌”控皮影戏——非遗文化润童心
此次活动促进社区残健群体共融,增进理解尊重,激发文化传承意识。在深圳市光明区残疾人联合会的大力支持下,光明职康中心将持续探索创新方式,让传统文化在社区焕发新活力。
光明街道残疾人综合(职业)康复服务中心 供稿
(责任编辑 廖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