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区残障者家庭援助项目成就了我,见证了我成长

2022-04-28

残疾人群体,历来被社会大众惯性标签化,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是他们是被社会关爱的弱势群体,大浪街道残联社工一直致力于想改变残疾人现状为目标,让他们实现助人自助。于是在2019年借助龙华区残障者家庭援助项目,召集轻度残疾人,和青工组建志愿者队伍,帮助街道援助家庭,以此促成残疾人志愿者更广范围的社会影响力,借助他们在社区的助人、有为服务,改善社会大众对残疾人群体的“标签化”现象,改善残疾人群体的社会地位,促进残健共融社会氛围,同时让他们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阿媚、玲姐这两人就是这风景中的一员。

阿媚:参加志愿服务回报社会,展现正能量

“请戴好口罩!”“请打开健康码、行程码!”在大浪街道龙胜社区工作站核酸点,从1月底至今,每天,一个爽朗的声音都会从这里传出,寻声望去,一名高高瘦瘦的女性志愿者格外突出,她就是阿媚,疫情来执着地坚守在抗疫一线,至今服务1000多小时。

她是名轻度智力残疾人,从2019年大浪残联社工挖掘成为龙华区残障者援助项目志愿者以来,她与青工志愿者打成一片,还主动和他们参与社区疫情和其它志愿服务,用她自己的话说:“援助项目让她成为了一名志愿者,自己就爱上了志愿服务,做志愿服务让自己觉得是位正常人,还让自己更快乐。从1月疫情以来,自己两个多月未去看望和服务的何大叔和彭阿婆,4月5日,年后第一次看望他们,他们眼含泪水跟我聊天,离开时舍不得我离开,让我更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是自己排解了他们的孤独,但是也是他们让我回报社会,展现了残疾人的正能量,人生更有意义。”

1.jpg2.jpg

玲姐:参加志愿服务排解孤独,发挥余热

玲姐,肢体残疾人,60多岁,2020年她还是职康会员的时候,主动要求加入残障者家庭援助项目,她说:这些年,她目睹了很多残障者的孤独、无助、害怕,也体会到残障者家属的身心疲倦、情绪压抑。同时,她也见证了,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残障者及其家庭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援助服务印象最深的是玲姐服务的大浪彭女士家庭,彭女士家是本地一户多残的家庭,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她一个人需要照顾93岁高龄的肢残彭奶奶、52 岁精神残障的丈夫,还有年幼的10岁的女儿和100天的孙女,对家庭的长期照料导致她身体疲惫,心理压力非常大。93岁的彭奶奶因为腿脚不便,每天只能独自卧床家中,十几年从未下楼和走出过家门,生活非常枯燥。彭女士尝试过请护工护理彭奶奶,但连续请了十几位护工,全都被彭奶奶赶走了。因为护工只协助彭奶奶吃饭、清洁,其它时间都是在看手机或者做手工,与彭奶奶没有情感交流,有时候还会嫌彭奶奶事多,所以彭奶奶每天还是独自卧床在家,没有笑容。了解这些后,社工把会说客家话的玲姐安排给彭奶奶服务,玲姐与彭奶奶聊天,了解彭奶奶的需求,推着轮椅陪彭奶奶到小区晒太阳,和其他奶奶聊天,或者一起观看手机视频或者打牌,彭奶奶感到非常开心快乐,每天都会问玲姐什么时候来。同时,残联社工也给彭女士链接了心理咨询资源,帮助她疏导压力,缓解焦虑,重拾生活的信心。

彭女士为了表示对玲姐、社工工作的肯定,送了一面锦旗给社工和玲姐,得到锦旗,使得玲姐更加坚信的加入援助项目的志愿者,这不,疫情期间,玲姐几乎天天催着社工问,能否可以去服务彭奶奶,怕时间久了,彭奶奶又要孤独了。这不疫情好转,玲姐姐就去服务了彭奶奶,她自己也表达:一做志愿服务,她自己都不孤独了,找回了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意义了。

1.jpg

2.jpg

在龙华区残障者项目开展中,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就不一一述说,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好项目,让更多的残障者及家庭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提高幸福感、获得感。

大浪街道残联 周桃柳 供稿

(责任编辑 廖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