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残疾人需求 深圳中学生获全国创新大赛4个最高奖
2025-04-29
2025年04月29日 深圳特区报 版次:A07 记者 姚卓文
▲翠园中学“智安适”项目团队成员在一起研究。 受访者供图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获奖名单,记者从深圳市教育局获悉,在大赛的萌芽赛道中深圳共有4个项目获得全国总决赛最高奖“创新潜力奖”(金奖,全国前20)。这4个项目分别来自深圳中学、深圳市翠园中学、深圳市蛇口教育集团育才中学以及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这些项目涵盖了从助力盲人到智能健身、消防安全等多个领域,不仅展现出深圳青少年“从生活中找灵感”的创新智慧,更传递出“科技向善”的青春担当。
拿奖居首位 萌芽赛道共获17个金奖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由教育部等部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共有5406所学校的514万个项目、2083.6万人次报名参赛。其中针对基础教育设立的萌芽赛道,主要参赛对象是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目的是推动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链条,发现和培养创新创业后备人才。
据悉,全国总决赛萌芽赛道从全国范围内遴选出共计180个参赛项目,最终决出20个优秀项目,授予最高奖项“创新潜力奖”(金奖)。历经市赛、省赛、国赛的激烈角逐,深圳有4个项目从全国的数万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该赛事的最高奖——创新潜力奖。他们分别是深圳中学的“智优行——面向盲人的复杂室内场景智慧领航设备”,翠园中学的“智安适——基于蜂窝夹层结构的智能化假肢接受腔”,育才中学的“御火飞鹰——火情侦察控制先锋卫士”,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的“健运通——便捷式社区健身器械提升装置”。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高中生自2020年参加该大赛萌芽赛道以来,共获得17个全国总决赛最高奖项,累计萌芽赛道获金奖数量为全国城市第一。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成绩得益于深圳一直以来对科创教育的重视。近年来,深圳先后出台两轮“科创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机制创新等举措,构建起覆盖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体系,为青少年创新实践提供广阔舞台。
科技有温度 以创新守护弱势群体
在采访中,“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四个获奖项目的共同关键词。学生们从身边观察出发,将课堂知识与现实需求结合,让科技创新真正“接地气”。其中,深圳中学与翠园中学的项目不约而同聚焦残疾人需求,用技术创新破解特殊人群的生活困境。
“智优行”团队来自深圳中学,他们通过调研发现,全球盲人在室内出行方面面临严重难题,现有导盲设备存在精度不足、成本高昂等缺陷。“我们希望通过技术手段,让盲人也能像健全人一样自如穿梭于复杂环境。”队长王家麟介绍,团队历时9个月攻克视觉定位算法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研发出第四代“智优行”导盲系统,并经过盲人志愿者的多次使用测试,进一步验证功能的高效性和可靠性。项目成员施汶含说,当有需要的盲人因为项目而减少烦恼时,团队的每一个人都由衷地感到自豪。
翠园中学 “智安适” 团队的项目源于一次义工活动中的触动。团队成员发现传统假肢接受腔存在闷热、不透气等问题,这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灵感。经过多次调研和研发,项目已经发展到第四代,具备透气、散热、轻量等特点,并配备智能降温系统和多种创新功能。“在研发过程中,我们多次走访残疾人家庭、医疗机构和相关企业,与专家深入交流,确保产品能够切实解决肢残人士的实际需求。”团队主创陈冠维表示,科技并不是冰冷的,它可以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实际痛点,尤其是那些弱势群体的需求。
创新接地气 用科技点亮日常生活
育才中学 “御火飞鹰” 团队和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 “健运通” 团队的项目则贴近生活,致力于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体现了学生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科技应用的探索。
育才中学的“御火飞鹰”项目,利用无人机设计了一个能够迅速侦察火情并精准灭火的系统。团队负责人柯钦舰同学表示:“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无人机在火灾发生后的两分钟内进行精准灭火,特别是在高层建筑等复杂环境中,能够有效降低灭火难度和人员伤亡。”为了让产品设计更好地在实际中应用,项目辅导教师房继珍带领队员走进南山区松坪山消防救援站,进行实地测试,并与消防员进行“人机灭火实战对决”,以验证他们的设计是否符合实际需求。房老师表示,科创活动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过程中学生会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的“健运通”项目,致力于智能健身监测设备的研发。“我们注意到全民健身需求不断增长,但传统健身设备存在不足。因此,我们设计研发了这款智能健身监测装置,旨在实现传统健身设备的功能升级,让市民在家和小区内就能享受到科学、个性化的健身服务。”团队负责人姚懿宸同学介绍说,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我们能精确监测用户的运动数据,并根据个人差异提供定制化运动方案,帮助每个人更健康地生活。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进行了多次运动数据采集工作,这不仅提升了我们的技术能力,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团队成员合作。
(责任编辑 黄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