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残疾妈妈撑起一片天——宝安区社工许晓平用爱点亮希望之光
2025-07-03
2025年07月03日 宝安日报 版次:A14 记者 徐迅 文/图
许晓平与刘女士聊家常。
在福永街道福围社区,有一群特殊的母亲,她们或行动受限,或疾病缠身,却依然以单薄的肩膀奋力托举着家庭的重担。
在她们身后,有一群坚定的身影穿梭于社区窄巷,用专业与温情驱散阴霾,点亮希望。许晓平,这位来自宝安区尚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驻点社工便是其中一员。她与残疾妈妈刘女士的故事,在社区悄然流传,成为困境中温暖人心的微光。
耐心倾听 精准帮扶
两年前一个潮湿的雨天,当许晓平初次踏入刘女士家门,眼前的景象令她揪心——狭小的出租屋内,刘女士拖着不便的双腿在灶台前艰难挪动,三名年幼的孩子在狭小空间里嬉闹。经济压力与沟通不畅更让夫妻关系降至冰点。
“那时总觉得自己是家人的累赘,连给孩子做顿热饭都力不从心。”刘女士回忆道。许晓平没有急于给出帮扶方案,而是在那张简陋的板凳上安静倾听了整个下午,最终许下承诺:“刘姐,您不是孤军奋战,我们一起想办法。”
回到社区工作站,许晓平迅速启动帮扶机制:她第一时间协助刘女士整理材料,申请临时救助金,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深入评估刘女士心理状态后,联动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夫妻二人提供辅导,修复情感裂痕;当发现刘女士的辅助器具已严重磨损,她立即奔走申请适配的新辅具;同时建立“月访机制”,持续链接爱心资源,给予一定的米面粮油等基本生活物资供应。
授人以渔 巧手织就新生路
在服务过程中,许晓平发现刘女士尽管腿脚不便,双手却格外灵巧。
许晓平鼓励刘女士参加社区手工培训,从最初学习串珠、编织杯垫,到独立设计复杂的手提包花样,刘女士的作品逐渐在社区义卖中脱颖而出,成为备受追捧的“明星产品”,重燃了她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如今的刘女士已完成惊人蜕变——她不仅是社区“阳光妈妈”互助小组的带头人,更以自身经历激励着更多身处困境的姐妹。在互助课堂上,她耐心传授手工技艺;在家庭探访时,她以亲身经历鼓励残疾母亲:“身体受限不是人生的终点,我们依然能活出精彩。”在她的感召下,互助网络如涟漪般扩散。
“许社工教会我,残疾只是身体的一部分标签,而非人生的全部定义。”刘女士的笑容里透着自信的光芒。而见证这一切的许晓平感触更深:“有时一个拥抱、一次倾听、帮她们照料会儿孩子,就能传递莫大的力量。看到刘姐一家重拾和睦,孩子们健康成长,这份工作便有了沉甸甸的意义。”在福围社区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许晓平与她的社工团队持续丈量着民生的温度,用脚步缩短心与心的距离,用专业融化生活的坚冰。
真正的帮扶,从不止于物质给予。正如许晓平所说:“我们更希望唤醒每个人心底的力量。”
(责任编辑 黄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