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赛事“黑科技”到城市“软关怀”——深圳这样打通无障碍生活
2025-08-26
2025年08月26日 晶报 版次:A15 记者 陈淑莹/文 受访者供图
“导盲兔” AI眼镜
智能仿生手
康复机器人
智能爬楼梯电动轮椅。
不久前,在广东龙岗国际自行车赛场的赛事现场,视障观众佩戴着“导盲兔”AI眼镜,实时接收着摄像头捕捉到的场景转化而成的语音信号,“听”懂了赛场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这是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首赛”——残特奥会自行车赛上的真实一幕,也是深圳以“科技+人文”之力推动无障碍建设的生动缩影。赛场内外,38家企业的108种“科技助残”产品集中亮相,从智能辅具到无障碍设施,从实时保障到长效服务,深圳正用创新实践消弭“残”与“健”之间的鸿沟。
从赛场到生活场景中的科技护航
“赛场的无障碍设施细节到位,让我能全身心投入比赛。”广东残奥冠军王小梅在赛后感慨。这份“细节到位”的背后,是深圳依托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优势,对赛事场馆进行的全方位升级。广东龙岗国际自行车赛场新增的防滑坡道、荧光盲道和智能无障碍升降平台,采用高对比度标识系统和触觉导航设计,确保运动员通行无阻。这座启用于2001年的赛场,经过系统性改造,添置了无障碍卫生间、轮椅坡道、轮椅席位等设施,成体系的无障碍标识醒目悬挂。
赛场内外,一批“科技助残”黑科技崭露峥嵘。深圳企业自主研发的“导盲兔”AI眼镜,作为视障群体的“小向导”,通过实时语音转化技术帮助视障观众“看清”赛事;智能爬楼梯电动轮椅凭借“自动平衡”功能,让28厘米高差的楼梯宛如平地,1120级台阶的超长续航为使用者注入“看世界”的底气。一位参赛运动员试用后连连点赞:“以往上下楼梯需要他人协助,现在我能独立完成,既安全又便捷!”
更细致的保障体现在赛场的每个角落:4D毫米波雷达化身“守卫者”,以秒级速度识别残疾人运动员跌倒动作并启动声光报警;音书政务无障碍系统依托AI技术,一键连接专业手语老师,为听障运动员提供视频通话沟通服务;智能仿生手(腿)、外骨骼机器人、脑机接口轮椅等前沿设备,不断刷新着人们对辅助器具的认知。
赛事期间,深圳精心筹备的康复辅助器具保障服务队伍全程“兜底”。轮椅出现故障,现场快修站第一时间响应维修;有导盲需求时,AI眼镜等设备可现场调配使用;生活所需的各类辅助器具,酒店均能一站式提供。据统计,服务队伍为运动员及赛事工作人员提供辅具维修、保养、借用、咨询等服务800余次。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科技成果正从赛场走向生活。占地4000平方米的深圳市东部辅助器具智慧体验区,成为赛事期间的“打卡地”,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残疾运动员前来体验。这里集中展示了助听器、智能仿生手、人工耳蜗、外骨骼机器人和各式智能轮椅等100余件前沿科技辅具产品,让运动员们亲身体验科技带来的改变。
创维大声系列专业助听器作为残特奥会“科技赋能赛事”重点产品,凭借10万小时中文语音数据库研发优势,精准适配汉语四声调,以一半价格实现更优中文识别效果;肯綮科技π辅助登山仪器则通过人体工学设计与AI算法,感知下肢运动并提供最大15Nm助力,减少30%耗氧量,上山时助力、下山时缓冲膝盖压力,为行动不便者赋能运动自由;盛立达医疗科技深耕康复全产业链,聚焦智能轮椅等“黑科技”研发,致力于将残特奥会上的赛场技术转化为日常辅助工具,让科技走进更多残障人士的生活。“让先进辅具成为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的桥梁。”深东智慧辅具空间负责人郑世山表示,这里不仅是展示平台,更是技术转化的“孵化器”。
细节关怀更显温度
无障碍服务的质量,始于对需求的深刻理解。为提高赛事服务人员的无障碍服务意识及技能,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聚焦全市178个商圈、交通枢纽、酒店等重点服务场所,分层分类推出9期无障碍服务培训班。其中,“用户思维”贯穿赛事接待全过程。在残疾人运动员抵深前,深圳即征集“个性化”无障碍需求,由酒店“量身订制”住宿环境:轮椅运动员优先分配低楼层近电梯客房,视障运动员规划相邻客房“互助单元”,电梯触觉标识、声光引导系统、低位取餐区等细节随处可见,24小时待命的康复辅具保障点随时响应需求。这份“超出期待”的保障,正是“来了就是深圳人”的生动诠释。
深圳还将无障碍理念融入赛事宣传,让无障碍理念走进“大街小巷”和“家长里短”。福田区打造的5条“无障碍CITY WALK”主题线路,涵盖文化、绿地、海滨、购物、美食等场景,《福田区无障碍CITY WALK城市漫游行动指南》详细标注无障碍设施点位,其中“无眼碍”板块还为视障人士提供盲文讲解版本和语音导航路线,未来还将探索数字化实时无障碍路线规划。
长效保障机制更让温暖延续。“‘市场—公益—政府’三位一体资源在此高效循环。”深东智慧辅具空间负责人郑世山介绍,未来将秉持“合作、融合、共享”理念,整合行业生态伙伴与地区资源,聚焦智慧辅具前沿技术与场景化应用,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为全国辅具行业注入新活力。目前,深圳已实现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免费适配率100%,个性化辅具适配率达到95%。
为推动“科技助残”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深圳将辅具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通过政策、服务、平台、体系和机制五方面创新,构建“竞赛+孵化+生产+应用”全链条扶持路径。新修订的《深圳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办法》将残疾人辅具购置由指标式“实物配送”调整为按需自选的个性化“购置补贴”,配套上线的“深i辅具”平台已扩展至12大类220项适配辅具,服务残疾人超3万人次。
从制度创新到全域提升
深圳是全国最早推进无障碍建设的地区之一,经过40余年先行先试,深圳已形成完善的“1+1+1+N”无障碍城市建设制度体系:以1部《深圳市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为核心,1个《深圳市无障碍城市专项规划》为蓝图,1个《深圳市创建无障碍城市行动方案》为抓手,配套N个督导工作制度、流程等部门文件和实施方案,将无障碍理念融入城市发展的各方面、全流程。
在“办赛事、办城市”的驱动下,由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导的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无障碍城市品质提升专项行动,全面覆盖深圳10个行政区域。120名深圳自主培育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员化身“城市医生”,参照国家标准对全市主干道、酒店、交通枢纽、重点商圈、旅游景点等303个重点点位及21个赛事场馆开展“毫米级扫描检查”,精准梳理问题2000余条,“一点一策”“一馆一策”形成整改方案。深圳也因此成为全省首个赛事场馆无障碍建设一次性全部达标的赛区。
面对酒店无障碍改造中“赛事需求爆发性增长”与“赛后资源浪费”的矛盾,深圳跳出“唯技术标准论”的“一刀切”模式,在征求无障碍专家、残疾人代表意见和实地调研基础上,制定临时替代方案,通过可拆卸扶手、可移动坡道、临时盲文标识等灵活方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多维度“共赢”。
无障碍建设不是简单的设施改造,而是对“平等、融合、共享”理念的践行。当科技充分回应特殊需求群体的期盼,当城市细节处处体现人文关怀,残疾人“平等、融合、共享”社会生活的愿景,正在深圳这片创新沃土上逐步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 黄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