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从“零的突破”到“全链条融合”

2025-09-04

2025年08月29日  南方教育时报  版次:A06

  从改革开放初期特殊教育资源的空白,到如今构建起覆盖学前至高中15年的全链条特殊教育体系;从少数孩子的“艰难求学”,到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安置率100%的保障承诺……深圳特殊教育45年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教育公平的进阶史,更是一座城市用爱与智慧点亮特殊生命的奋斗史。

  拓荒起步:从“一间教室”到体系初建

  1979年深圳建市之初,特殊教育尚属空白。直到1991年,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成立,深圳才实现了特殊教育学校“零的突破”。彼时,这所学校仅有8名教师、12名学生,借南华职业中学一隅先行办班,边办班,边基建,在艰苦的条件里开启了深圳特殊教育的拓荒之路。2002年,元平特校成立课程改革与发展委员会,构建起适合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课程体系,满足特殊学生的教育康复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融入。

  体系构建: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特殊教育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2021年,《深圳市促进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行动方案》出台,标志着特殊教育进入系统化推进阶段。到2024年,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已达11所,在校学生3357人,形成了“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

  在福田区彩田幼儿园,“影子老师”谢育华用简笔画图表辅助孤独症儿童萌萌适应课堂。“保持安静、手放好、看老师……”每完成一个指令,萌萌就能获得一颗“星星”。这种一对一的专业辅助,正是深圳学前融合教育的创新实践。根据《深圳市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全市持证残疾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今年将达到90%以上,“随班就读示范园行动”让越来越多特殊孩子走进普通幼儿园。

  依托“全国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监测系统”,深圳建立起入学评估、转介安置的全流程机制,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送教上门学生比例已控制在10%以内,较2020年下降近20%。龙华区特殊教育学校的“送教专车”每周穿梭于社区,为重度残疾儿童送去定制化课程,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融合创新:打破边界的教育革命

  近年来,随着教育公平的全面推进,融合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更多特殊学生顺利进入普通学校学习,“随班就读”成为保障残疾儿童入学的一种融合教育实践方式。

  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双轨融合”让残疾学生拥有更多可能。元平特校职业高中部开设的烘焙、动漫设计等专业,与20多家企业建立了“订单式”培养合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0%以上。

  信息技术的赋能让特殊教育突破时空限制。根据规划,深圳正全面建设特殊教育云课堂资源库,打造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库,培育一批课程创新共同体。“智慧课堂”让孤独症儿童通过VR设备模拟社交场景,“辅助器具进校园工程”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免费适配助行器、助听器等设备,科技的温度正消融教育的壁垒。

  未来图景:15年免费教育的民生承诺

  站在新起点,深圳特殊教育正朝着更高目标迈进。目前,深圳正构建从学前到高中的15年免费特殊教育体系,福田、龙岗等区已建成全学段特殊教育学校,2025年将实现各区至少1所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的目标。

  从元平特校学生在全国特奥会上摘得的金牌,到孤独症少年在国际艺术展上展出的画作;从“影子老师”温暖的陪伴,到社区康复中心专业的训练……深圳特殊教育45年的发展,不仅是一组组攀升的数据,更是无数特殊生命绽放的故事。这座城市用行动证明:教育公平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赛道,绽放独一无二的光芒。

(责任编辑 黄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