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区中心医院成功开展首例人工耳蜗手术——12岁先天性耳聋女孩开启有“声”人生
2025-09-16
2025年09月16日 宝安日报 版次:C08 龙华新闻记者 黄晓华 通讯员 邹子柔 吴关阳/文 记者 陈建华/图
耳鼻咽喉科刘津教授团队联合多学科讨论评估小蕊的病情。
龙华区中心医院完成首例“人工耳蜗植入术”。
“医生,12年了,我的女儿从出生就没听过声音,我多想让她亲耳听听我叫她的名字……”去年12月,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以下简称龙华区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里,赵先生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身旁12岁的小蕊(化名)安静地坐着,交流时只能依靠手势和点头。
如今,随着龙华区中心医院首例人工耳蜗手术的成功,小蕊将在术后调试中迎来属于她的有声世界。
十二年无声守望,盼一声“听见”
小蕊3个月大时,家人就发现了异常:摇铃在耳边响动,她毫无反应;家人轻声呼唤,她也从未转头回应。医院的诊断结果——“先天性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让这个家庭陷入漫长的奔波。多年来,从偏方到康复训练,尝试过的方法不计其数,小蕊的听力却始终没有改善。
随着年龄增长,听不见声音的小蕊的语言发育渐渐落后于同龄人,日常交流全靠手语,在学校里也总是默默坐在角落,很少主动与同学互动。
直到去年,赵先生偶然得知龙华区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引进了资深专家,带着为女儿“听见”的希望,赵先生带着小蕊赶来就诊。
多学科联手攻坚,为“听见”按下启动键
接诊的是耳鼻咽喉科刘津教授团队。刘津教授团队深知,这不仅是小蕊的希望,也是医院首次挑战人工耳蜗手术,每一步都不容有失。团队迅速聚焦两个关键问题:小蕊的身体条件能否承受手术?术后能否顺利康复?
第一步,是对小蕊12年来的厚厚一沓检查资料进行重新梳理,同时针对性完善关键检查。
首先就是听力与影像双重确认,ABR检测(听性脑干反应)结果显示未引出任何听觉信号,OAE(耳声发射)也无反应,再次确认了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诊断;而颞骨CT影像上,耳蜗结构发育正常的结论,让团队稍稍松了口气:至少从解剖条件来看,小蕊没有手术禁忌证,完全符合人工耳蜗植入的解剖条件。
紧接着,一场多学科联合评估紧锣密鼓地展开。耳鼻咽喉科、麻醉科、影像科的专家围坐一起,逐字逐句分析小蕊的病情,反复推演麻醉可能出现的风险、手术流程的每一个细节、术后护理的注意事项,一份详尽的治疗方案在讨论中逐渐清晰。
考虑到小蕊的年龄和未来的生活需求,团队最终建议实施“双侧人工耳蜗植入”,并同步制定了术后康复计划,确保手术一结束就能无缝衔接听力及语言训练。经过3天细致入微的综合评估,团队终于给出肯定答案:小蕊符合手术适应症,可以安排手术。
精准手术开启新声,完成医院首例突破
8月16日,手术室的灯光亮起。在中山三院张志钢教授的现场指导下,刘津教授团队走上手术台,为小蕊实施龙华区中心医院首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器械传递的轻响在安静的手术室里格外清晰,每一次操作都凝聚着团队的专注——这不仅关系到一个女孩的未来,更是对医院技术实力的首次检验。
手术全程出血量不到10ml,没有出现脑脊液漏、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小蕊平安返回病房。
目前,小蕊已经顺利出院回家,拟术后1个月进行开机调试及后续的康复。院方表示,将继续关注小蕊的后续治疗康复过程,期待见证她在有声世界里绽放笑容的那一刻。
(责任编辑 黄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