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教“凿光人”曹艳:三十三载守望,只为照亮特殊孩子的未来星河
2025-09-16
2025年09月16日 深圳特区报 版次:A07 记者 郑铭
曹艳
曹艳看望军训中的同学们。受访者供图
1992年10月7日,正值青春年华的曹艳提着行李,忐忑不安地踏上了深圳这片热土。作为中国第一批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她告别安逸的家乡生活,前来参与建设深圳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元平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元平特校)。
从借址办学的艰难起步,到打造全国领先的特殊教育体系;从最初的两个班级不到20名学生,到如今的88个教学班748名在校生;从特殊学生的义务教育,到开创“三二分段中高职”模式……元平特校党委书记曹艳用33年的坚守,见证了深圳特殊教育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这不仅是一位特教教师的奋斗史,更是一座城市文明温度与专业高度的深情见证。
从彷徨到坚定,一通电话,一生承诺
1985年,刚念完初中的曹艳因为成绩优异,被保送至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成为中国首批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我当时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老师。特殊教育专业既能圆我的教师梦,又能帮助特殊需要儿童,我觉得很有意义,就赶紧报了名。”
毕业后,曹艳回到家乡西安从事听力残疾学生教育。三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一封来自深圳的电报发到了我这里,之前的校领导邀请我去深圳从事特殊教育。我其实很矛盾,西安的生活安逸舒适,深圳却一切都是未知。”曹艳坦言。
“我决定先来深圳看看。”现实比想象中更艰苦:校舍是借用的,教师们白天在教室里上课,晚上孩子们放学了,教室就变成了办公室。曹艳笑着回忆:“那时候每天晚上都想着明天就回家,但早上一开门看到孩子们,又舍不得走了。”
建校之初,元平特校借助南华职业中学的一隅先行办班,在艰苦条件下开启了深圳特殊教育的拓荒之路。学校创设早期只有听障班和智障班两个班,曹艳担任听障班的班主任。“看到这样的学校环境,身边的人都在劝我慎重考虑,当时也有其他单位向我抛来橄榄枝。”
让曹艳坚定留下来的,是1996年的一通电话。“我当时在中央电视台录制一档节目,班上的听力残疾孩子们千方百计找到了栏目组的电话。”“曹老师你去哪里了?你不回来了吗?你不教我们了吗?”电话那头,几个口语比较好的孩子吃力地说着,其余孩子则只能发出咿呀的声音。“他们其实听不到我的声音,但是每个孩子的声音我都能够区分出来,我能够想象到班上的孩子正在焦急地守在那个电话旁。”
放下电话以后,曹艳泪流满面。“那天晚上我想了很久,我觉得我不能离开这些孩子,他们已经对我充满了信任和依赖。作为国家第一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我有能力也有责任为孩子们提供专业的帮助。”
从拓荒到引领,构建多元成长的“立交桥”
1994年9月,元平特校迎来大规模招生,班级类型从最初的听障、智障班,逐步拓展至脑瘫、孤独症等不同类型,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听视障教育教学部、智障教育教学部、康复教育教学部、职业教育教学一部、二部及艺术体育教育教学部六大教学部、88个教学班的格局。曹艳也成为这场变革的亲历者和推动者。
“在元平特校创立之前,深圳的特殊孩子们都要到广州、佛山等周边城市去读书,现在可以在家门口入学。此外,学校从招收第一批孩子开始,就全面接纳盲、聋、哑,以及脑瘫、孤独症、唐氏综合征等特殊孩子入学,率先在全国实践了综合性的特殊教育理念。此前的很长时间,国内残疾儿童学校都是分设盲校、聋校等。”曹艳介绍。
创新始终是元平特校发展的关键词。2002年,元平特校经教育局批复开始办职业高中,实现了从义务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跨越。2022年,元平特校与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合作开办了中高职班三二分段,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大专文凭。曹艳自豪地说:“这在全国也是首创,特殊孩子的升学路又拓宽了一些。”
面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学生,曹艳带领团队为其探索出了多元发展路径:为拔尖学生提供中高职班模式圆大学梦;为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职业教育;为情绪行为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设置综合康复高中,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我们想让每一种不同类型的孩子,不同程度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
从课堂到社会,守护特殊孩子更远的未来
由于自己在特殊教育领域的长期耕耘,曹艳成功当选为深圳市政协委员。她积极为特殊孩子奔走呼吁,关注无障碍设施建设、重度残障者安养、特殊学生职业考证等议题。“除了教育,我更关注特殊孩子们走入社会后所面临的困境。我必须为他们发声。”
令曹艳欣慰的是,一些建议已经落地见效。比如,全市的无障碍环境如今有了很大改善;民政和劳动部门也在持续改善特殊孩子考证的环境支持。“近年来,深圳针对特殊教育形成了‘9+2’模式(9所区属特殊学校加2所市属特校),特殊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未来,我们希望可以逐步建立起从学前到高中15年一贯制的特殊教育体系,让更多特殊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33年深圳特教路上,曹艳也目睹了学生结构和数量的变化。“特殊孩子在数量上是越来越多,原因是大家更能正视这个问题了。”曹艳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们的障碍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主要是聋、盲、轻度智障,现在孤独症越来越多,多重障碍的孩子也占了相当大比例。这样的情况下,对特教老师的挑战也很大。”
谈到特教老师的基本素养,曹艳认为首先是接纳和理解。“你得发自内心地要能接纳这些孩子。如果教师内心不能理解这些孩子,不可能长期在特教学校任教。”但同时她强调,只爱这个孩子,但是你没有专业没有能力去改变他,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特教老师。曹艳希望未来能培养一批青年教师踏踏实实从事特教,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开创特殊教育新局面。
最近,曹艳正在专心撰写一篇论文,研究特殊教育学校高中办学的路径与方法,她希望将元平特校的发展经验总结出来,为全国特教学校提供参考。“深圳是先行示范区,特殊教育学校怎么办高中,我们走过了哪些路,取得了哪些成效,我想把它总结出来,给更多特教学校以启发。”
33年前那个犹豫要不要留在深圳的姑娘,如今依然坚守在这里。曹艳用爱与专业,守护着一批又一批特殊孩子走向更明亮的未来。
(责任编辑 黄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