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织女”家常话配钩针声,“针”功夫织出助残助老共富民生情——出手吧,姐姐!让“小家手艺”成为“大家温度”

2025-11-04

2025年11月04日   宝安日报    版次:A05  记者 赵盼盼/文 宋璐/图

姐姐们围坐在长桌旁,低头专注,手指灵巧翻动,一件件精美的钩织作品在她们手下诞生。

姐姐们钩织出来的作品造型精美。

  “沙、沙、沙……”11月3日,新安上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的活动室里,钩针与毛线轻柔摩擦,发出细碎而规律的声响。几位女性围坐在长桌旁,低头专注,手指灵巧翻动。

  这声音不大,却像一根细线,串起了上合社区一群普通女性的生活“转折”——她们曾是困于家庭的全职妈妈,是沉默寡言的单亲母亲,是退休后找不到“存在感”的阿姨。如今,她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出手吧,姐姐——共织增能计划”的参与者。

  一根钩针,一团毛线,一场由社区发起的“出手吧,姐姐——共织增能计划”,悄然织就一段关于自我价值重建的温暖故事。

  一项调研,催生一个“增能计划”

  “我以前,总觉得像我们这种全职妈妈,除了带娃、做饭,好像也没啥别的价值。”“90后”全职妈妈曾文秀轻声说。她说话时总是带着笑,眼神温和。孩子上学后,她的生活仿佛被框在了厨房与客厅之间。“朋友少,技能也没啥特别的,有时候情绪上来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其实,不止她一人。2024年4月,上合社区开展妇女需求调研,回收的百余份问卷中,“情绪低落”“社交圈窄”“缺乏技能”“希望增加收入”成为高频词。

  “我们听到了这些‘心声’。”上合社区社工甘彬蕾说,“很多女性不是没有能力,而是缺少一个被看见、被需要的平台。”当年5月,“出手吧,姐姐——共织增能计划”正式启动。项目以增能理论为指导,以手工编织为载体,融合女性心理支持、家庭教育、技能提升与公益实践,目标很明确: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被需要”中找回自我。

  现在,曾文秀是大家口中的“耐心老师”。她去年还考取了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中级职称,依旧选择在编织社里“俯下身来”。“我有3个孩子,时间很紧,但每次来教姐妹们,我都觉得特别值得。”她说,“当她们终于学会一个针法,眼里闪着光说‘我做到了’,那种喜悦,是双向的。”

  面对新成员学习时的难题,无论是反复出错的针法,还是晦涩难懂的编织图,她都会不厌其烦地反复示范、细致讲解,直至对方完全掌握。在她的帮助下,许多零基础的成员逐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编织能手。

  一根钩针,连起一群“知心姐妹”

  廖雅雯,香港中文大学医学博士,一个听起来与“编织”毫无关联的名字,可她却是第一个站出来撑起“出手吧,姐姐——共织增能计划”的“励志妈妈”。

  “我从小喜欢手工,每次拿起钩针,心就静了。一针一线,像是在跟自己对话。”当社区提出“共织增能计划”时,她第一个报名,并主动承担起“技能导师”的角色。从最基础的起针、收针,到复杂的花样设计,她都毫无保留地教。

  “我记得第一次培训,来了十几个姐妹,她们有的连钩针都不会拿,手都在抖。”廖雅雯回忆,但她不急,一遍遍示范,手把手教,甚至为零基础的姐妹画图解。“看到她们从‘钩不成型’到能独立完成一条围巾,那种成就感,比发一篇权威期刊论文还让我激动。”

  在一次次的编织培训、交流会、公益活动中,这群原本陌生的女性,成了彼此的“知心姐妹”。“以前我总觉得,钩织就是自己玩玩,给家人做点小东西。”另一位参与者彭丽玉说,“没想到,它还能变成一种力量。”

  一件礼物。织就残疾儿童的温暖

  2024年10月,一个寒冷的冬日。

  社区社工在走访中发现,一名特困残疾儿童,常年穿着邻居给的二手衣服,冬天连一件合身的外套都没有。这个消息传到编织社,彭丽玉和赵俊书立刻决定:“我们给他织两件!”

  但这并不容易。孩子身材特殊,尺寸难定,社工只提供了模糊的照片和身高体重。两人反复讨论,画草图,试针法,花了半个多月,才确定了最终的编织方案。

  当两件亲手编织的毛衣和外套被送到孩子手中时,他立刻穿上,转着圈给妈妈看,眼里闪着从未有过的光。“这是你专属的新年礼物!”彭丽玉蹲下来,轻轻抱住他。

  那一刻,现场的所有人都红了眼眶。彭丽玉,是社区里人尽皆知的编织能手,她将对生活的热爱融入每一个编织作品中,为社区带来了独特的温暖与魅力。

  “我以前从没想过,自己钩的一件毛衣,能让人这么开心。”另一位编织“姐姐”赵俊书说,“原来,我也能成为别人冬天里的那束光。”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赵俊书自深圳大运会起便投身志愿服务,15载志愿服务岁月,始终热心奉献。

  一个平台,让“共织”转化为“共富”

  “共织增能”,不止于“增能”,更能“共富”。

  2024年9月,廖雅雯做了一件“大胆”的事——主动链接发饰货源,帮11位全职妈妈在闲鱼平台上开了自己的小店铺。“她们有手艺,有热情,缺的只是一个平台。”廖雅雯说,“为什么不试试把爱好变成收入?”

  起初,生意惨淡。第一个月,11个人加起来,月营业额才30元。“有人劝我算了,说‘你们就是玩玩的,别当真’。”一位参与的妈妈苦笑,“但我舍不得。我每天趁孩子睡了,偷偷钩。”她们钩手机包、钥匙扣、小玩偶、发饰……每一件都精心设计,附上手写卡片:“亲手钩制,愿你每日好心情。”

  慢慢地,订单来了。从30元到200元,再到突破2000元。有个月,最高业绩冲到了3000多元。如今,“出手吧,姐姐”计划已走过一年,从最初的技能培训,到公益义卖,再到创业支持,它像一棵树,根扎得越来越深,枝叶也越伸越广。

  钩织的围巾、帽子,送给了环卫工人、孤寡老人;她们做的玩偶,在义卖中筹集善款,反哺社区困难家庭;她们的编织课,从社区活动室,开到了周边学校、企业。而当初被教的“学生”,如今也成了“老师”。

  “我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授人以渔’的快乐。”曾文秀说,“带着姐妹们一起织围巾送老人、做玩偶送孩子,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我们的心意。”

  而廖雅雯,依然在忙碌。她不仅要照顾家庭,还要组织培训、对接资源。“累吗?”记者问。她笑答:“累,但值得!”

  ■记者手记

  钩针转动处,藏着温柔的力量

  采访结束时,我和4位“姐姐”围坐一圈聊天话家常。她们手中钩针轻动,毛线在指尖流转,笑声在空气中轻轻荡漾。

  这,是“烟火宝安”的底色。它不在霓虹闪烁的CBD,不在人潮涌动的商圈,而在这些平凡巷弄里,在这些普通女性的指尖上。

  她们曾是“全职妈妈”“家庭主妇”“无特长者”,但在新安上合社区,她们是编织师,是创业者,是志愿者,是彼此的光。她们用一针一线,钩出了温暖,也钩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芒。

  这光芒,不耀眼,却持久;不喧嚣,却有力。

  就像她们,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值得被看见;每一份微小的努力,都能点亮人间。

(责任编辑 黄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