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下轮椅是追梦翅膀 心中大爱在龙华发端

2021-12-07

宝安日报记者专访全国道德模范张莹莹,讲述“雨燕”逆风飞翔助人为乐的感人故事

2021年12月07日  宝安日报  版次:C04  龙华新闻记者 王雪敏/文 蔡维泽/图

张莹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龙华奋斗文化.jpg

张莹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龙华奋斗文化。

2021年11月5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和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龙华区公共文明促进会会长张莹莹荣获“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张莹莹此次入选的类别为全国助人为乐模范。这是继丛飞、孙影、陈如豪吴清琴夫妇、陆建新之后,深圳涌现的又一名全国道德模范,也是龙华区首位全国道德模范。

“你知道吗?雨燕是世界上飞翔速度最快的鸟类之一。”张莹莹笑着向记者介绍机构的由来。今年正好是张莹莹来到深圳的第十年,十年来,深圳的关爱、关怀滋润了她向阳茁壮成长,这位来自我国北方边陲、因罹患小儿麻痹症而坐在轮椅上的女孩,如今成为“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带领团队在关爱残障者成长、探索残障者“新业态多元化就业”的天空里坚毅毅飞翔,在南海之滨撒下和煦暖意。

起点

深圳冬天不下雪很暖和,这里暖了她十年

2011年,张莹莹大学毕业,家乡和母校都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回到东北或留校,在张莹莹犹豫之际,深圳的朋友邀请她南下闯闯。“深圳冬天不下雪,很暖和!”朋友的这句话,让张莹莹心动了。寒冷的冬天,需要穿棉鞋,拄拐杖走路容易打滑摔倒,而遇到下雪天,结冰的地面,更是让她寸步难行。

一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是什么样的呢?“没想到,自此深圳暖了我十年。”2011年,张莹莹独身一人来到龙华区民治街道白石龙村,穿过城中村复杂的巷道,来到朋友的出租屋,朋友为她专门腾出了下铺。

不到一个月,从白石龙村穿梭而过的地铁4号线开通。张莹莹的第一份工作就在华强北,每天,她坐着地铁往返通勤。这一年底,深圳北站正式通车,彼时,还空旷安静、人流稀少的车站,有一个女孩拄着拐杖,她买了张前往广州的高铁票,要试试这飞驰的速度。

“莹莹,你怎么又折腾到树上去了!”在张莹莹母亲心中,女儿的那股活泼劲一直没有变。3岁多时的一场高烧,张莹莹被诊断为“小儿麻痹症”。病情凶猛,起初她脖子以下部位全部失去知觉,家人带她四处求医,却一次次收到病危通知书。“我现在还记得妈妈帮我打针的样子,那时治病打点滴的药瓶子是一麻袋一麻袋地往外装。”张莹莹回忆。

从“只能卧床”到“能在地上爬”,家人全力的爱与呵护,创造了“奇迹”。刚上小学的时候,张莹莹还不太会走路。母亲每天凌晨把张莹莹从被窝里拉起来,从身后抱着她,教她一步一步走路。

后来,她又开始学拄双拐走路。当时的双拐是木匠做的老式拐杖,木材坚硬,张莹莹架着它走久了胳膊就疼得不行,皮肤也被磨出血。母亲告诉她:“不想拄拐就自己锻炼,学会走路了就不用它了。”

夏季时候,家乡的白天时间很长,“凌晨三四点就开始天亮了”。张莹莹每天凌晨4点多起床,跟着母亲学习手持拐杖走路。她们不仅要在平地上练习,还要学习爬台阶,不到一年时间,张莹莹就学会了手持拐杖行走。当时,张莹莹8岁。

“我的家人从来没把我当残疾人,不对我搞特殊。他们总是鼓励我去尝试,音乐、美术这些特长班我小时候一样没落。我还是‘孩子王’,贪玩点子多,总有很多小伙伴跟着我玩。”张莹莹说,自己是在爱里长大的孩子,家人给了她充分的信任与自由。“别人能做的,我女儿也会做,甚至比普通孩子更独立。”张莹莹母亲曾这样说。

于是,张莹莹一个人从黑龙江到湖南上大学,再一个人来到深圳。

成长

深圳释放了善意与机遇,为她打开了多扇门

2011年5月,张莹莹穿着棉袄从东北飞来深圳。下飞机后扑面而来的热气,让她有些无所适从。很快,机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为她找来一辆轮椅,推着她走出安检口,并帮忙领取托运的行李。初来乍到,这座陌生的城市释放的善意,让她缓解了内心的不安。

“这是一个充满善意又看重能力的城市,只要你能证明自己,机会就会源源不断。”张莹莹说,残疾人找工作的确实比健全人困难,但她凭借着大学丰富的“创业”经验,很快就找到了工作。从电商、快递到行政管理,几年间,张莹莹历经多个岗位的磨炼。在一家企业,她从人事职员晋升到董事长秘书,还参与了企业的上市流程。

“我想从事服务残疾人工作,让更多残友走出家门,这个目标一直没有改变。”一路走来,张莹莹觉得自己接收了许多的爱,她也希望把这份爱回馈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来深圳后,张莹莹就开始留意各类助残社会组织和活动,只要有合适的她就报名参与。几年间,深圳残友圈里都知道这个扎着马尾辫、拄着拐杖、笑声爽朗的姑娘。

也是在一次助残活动中,张莹莹认识了丈夫辛钧辉,两颗心因为类似的经历和心中大爱同频共振。辛钧辉是一名残障者,因幼时面部烧伤致残,留下难以抹去的疤痕,但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读了法律专业,圆梦成了一名律师。后来,当张莹莹走上助残创业道路时,辛钧辉通过自身所长和社会资源,为困难群体和残障人士开展法律和就业方面的公益援助。

“深圳为我打开了多扇门,让我敢于去尝试,去挑战。”随着接触的残友越来越多,张莹莹发现一些残友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使找到工作收入也不高,影响了他们融入社会的积极性。“肢体残障者是不是就只能进工厂做手工,甚至走不出家门?视障者是不是就只能做按摩等工作?”这些问题一直盘旋于张莹莹的脑海里,而在深圳这座科技创新之城,答案愈发清晰。

2016年前后人工智能兴起,张莹莹敏锐地发现大数据业务的部分岗位对残疾人的适配性很高。人工智能主要分三块:一是硬件技术,二是算法的改进,最后是需要大量的大数据训练,三者缺一不可。大数据训练需要大量的AI数据标注人员,这个标注岗位,只需要简单的电脑操作技能。

“残疾人经过培训,完全可以胜任这类工作。”有了答案,就要行动。很快,张莹莹放弃高薪工作从公司离职,拉着几位残友走上创业之路,先后成立了深圳青龙无障碍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

雨燕,翼长而身形小巧,却是飞翔速度最快的鸟类。张莹莹希望带领着更多残友突破身体障碍,勇敢翱翔。

由于资金有限,“雨燕”最初的办公点是在民治的一个城中村内。张莹莹还记得一个细节,办公室没有无障碍洗手间,自己每天都是中午休息或者下班回家才能去洗手间。条件艰苦,但大家信心满满,在局促的办公室里,大家举办了残友沙龙、心理咨询、就业对接讲座等活动。很快,民治街道相关部门留意到了“雨燕”,并多方协调,帮助“雨燕”进驻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此后,龙华区民政局、民治街道在北站社区南源商业大厦成立“IC爱创空间”,作为残疾残障者创业就业基地,使用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雨燕”是首批入驻团队,也是基地运营方。如今,“IC爱创空间”入驻单位23家,残疾员工占68%,涉及软件开发、人力资源、外贸等多个行业。

爱会带动更多爱。“IC爱创空间”还成功孵化出国家高效技术企业——深圳互联心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创始人也是一位残友,曾经企业面临经营压力,举步维艰,张莹莹“牵线”,介绍企业入驻基地。后来,该企业中标广州残疾人数字科技就业培训项目,未来10年将在占地百亩的数字科技产业园培训2000名残疾人,并帮助培训残疾人实现就业。

助人

残友们不是只能进工厂,还可以走进写字楼

走进龙华区残障者就业创业基地(又名“IC爱创空间”)二楼的办公区,一位视障者戴着耳机,捕捉着从音箱传出的、数倍于常人语速的语音指令,同时熟练地用键盘进行输入。这是一位特殊的AI语音训练师,为国内某科技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每天可以处理数百条智能语音数据标注。

在她身边,还有多位残障同事,他们一样在忙碌着。“他们从事的是人工智能相关工作。”张莹莹介绍,“国内部分智能音箱的语音识别系统,由残障的AI语音训练师完成。”

满震洋今年33岁,他4个月大时被烧伤,身体和脸上都留下了痕迹,这使得他一直缺乏自信心。“我当过建筑工人,干过电工,做过推销员,曾经在钢管厂操控机器,站一天下来腿都是肿的。”满震洋说,“当时我很迷茫,也很自卑。”

201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满震洋认识了张莹莹,热情地给他介绍人工智能相关的工作。满震洋来到深圳工作,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这里有免费的宿舍,干净的工作环境,同事们很亲切,工作很快乐,我的人生开启了新的天地。”

“谁说残疾人只能做手工,只能按摩,我要让残友们能走进写字楼,有美味的下午茶,有暖心的小伙伴,工作忙时也要加班,同样要保持学习状态。周末可以和小伙伴去野餐、去看海。”张莹莹描绘着的画面,正在一步步地实现。这个拄着拐杖也要爬上树的小女孩长大了,童年的“孩子王”蜕变成领航的“雨燕”,想要证明给更多人看,“正常人可以做的,我们残疾人一样能做,甚至做得更好。”

AI数据标注、3D打印、软件开发、电子商务……2016年以来,张莹莹带领团队探索“新业态多元化就业”,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类的就业模式。据介绍,在该模式的带动下,受助残障者的收入明显提升,收入高的每个月可达上万元。这样的模式不仅在深圳本土开花结果,张莹莹还与北京、上海等地的公益伙伴合作,在当地成立公司,为更多残友提供平台和机会。

这些年来,张莹莹还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带领团队赴对口扶贫地区广西东兰县和凤山县,进行残疾人心理辅导、就业上岗培训,帮助当地贫困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带领贫困地区残疾人走出家门实现就业梦。

“一开始去到当地,一些残障伙伴看到我们团队还会躲着不见。但现在,他们远远看到我就叫‘张老师、张老师’。”张莹莹感慨,一扇门打开后,更多改变在发生。

去年母亲节,张莹莹收到了一名外省受帮扶残障伙伴打来的电话,“张老师,我拿到了第一份收入!我给妈妈买了一份母亲节礼物,这是我长到38岁以来给她买的第一份礼物。”“38岁的第一次”,十分触动张莹莹,她期望在更广范围实现残障者的人生价值,改变他们的命运。

目标

一切以残友的需求为中心,还要不断学习进步

在我国,肢体残障者是可以持有C5驾照驾驶汽车上路的,这是一件身体健全者很少注意到的事情。因此当张莹莹介绍每天早晚是自己开车通勤的时候,很多人残障者会惊喜地睁大双眼。

“上下班开车我不觉得累,可以在路上听很多书呢!”张莹莹总抓住时间学习,在创业初期,当她发现自己心理学知识储备不足时,就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生,希望学有所成后能更好地帮助残友。

这些年来,除了帮助残友就业,她还十分注重残友及家人的心理健康。自闭症的孩子在台上热情打起了非洲鼓,肢体残障的小女孩自信唱出了动人的歌曲……这是“雨燕”组织的满天星艺术团年终总结演出的现场,台下孩子们的家人眼睛里闪烁着喜悦的光芒。

“以前想都不敢想,我的孩子还能上台表演。”王毓旋是一位智力残障儿童的妈妈,这些年来,儿子在“雨燕”团队帮助下,学习非洲鼓,还加入了“雨燕”成立的艺术团,有了登台表演的机会,而她自己也参加了专门为家属开设的兴趣班,学插花、学茶艺。

不仅如此,“玩心”很大的张莹莹还推动成立残障者健身俱乐部。“谁说残疾人只能拄着拐杖、坐在轮椅上,这种观念已经过时了,我们要让更多人看到残疾人健康向上,阳光积极的一面。”

“孩子王”的事业越做越大。“莹莹很忙很忙,周末都少有时间休息,但我几乎没有见过她喊累的时候。”张莹莹在“雨燕”的同事肖伶俐说。记者问张莹莹:“会有觉得累的时候吗?”张莹莹不假思索地答道:“没有。”

“我的爱人,我的父母给了我强大的支持,让我能放心去闯荡。”在采访中,张莹莹多次提及家人为自己解决了后顾之忧,包括自己的孩子,周末都常陪着自己做公益活动,现场帮忙搬物资,推轮椅等。

这些年来,张莹莹极少有自己的私人休息时间。“上一回做完一场活动,团队一起去商场吃饭,大家讨论着这好吃那好吃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啥都不懂,感觉有点‘out’(落后)了。”张莹莹说,自己是个物欲很低的人,好些年没逛过街了,也很少添置衣服。

“她就瞄准一个目标,一切以残友的需求为中心。”和张莹莹相识十年,肖伶俐对她的干劲和热情由衷佩服。而最让肖伶俐佩服的一点,是张莹莹总在思考和学习,带领着整个团队进步,起初团队主要是帮助残友就业,越走路越宽,我们开始关注残障家庭的需求,一年多来,我们又开始关注肢体残障者的功能重建,在筛查和链接医疗资源。

“周六凌晨4点半出发去坐飞机,到了云南楚雄12点,一点半就进手术室,三台手术做完已经是晚上7点多了,我们又坐车前往广南,到了凌晨才安顿下来。第二天上午继续做手术,当天下午我们就坐高铁回昆明,从昆明坐飞机回到深圳。”这是11月一个周末,张莹莹和“肢体矫形与重建”医疗团队的行程。而这样的工作节奏,对她来说是平常事。

“在我们的走访中,很多肢体残障者经过治疗,是能恢复功能、走出家门的,这也许就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两年来,张莹莹联合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矫形与肢体重建外科专家团队做残障人士肢体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工作。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而在前一天,由“雨燕”发起的深圳市慈善会·残障者矫形与重建专项基金正式启动,作为产学研、医生培养、医疗救助一体的基金,张莹莹希望有更多的医疗团队行动起来,在全国各地去帮助肢体残障者恢复身体机能。

实际上,张莹莹也需要做手术。近年来,双腿肌肉萎缩和关节疼痛的问题愈发凸出,为了工作方便,她也放弃了拐杖,改为代步车和轮椅出行。医生也多次劝她进行手术。但张莹莹总说,“还不急,还不急。”她想把时间和机会先给更需要的人。

■评论

以奋斗精神点亮精彩人生

从坐在轮椅上的弱小女子,到如今的全国道德模范,龙华“雨燕”张莹莹自强不息、坚毅前行,以奋斗精神点亮了精彩人生,既充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又帮助众多残障者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面对命运的不公,张莹莹没有灰心丧气意志消沉,没有对生活茫然失措,而是勇往直前追求人生目标,展现奋斗本色,增强了人生的厚度和硬度。她以特殊的身躯,做到了许多常人无法做到的事,作出了许多常人无法作出的贡献,实现了许多常人无法实现的梦想,在这一过程中,她遭遇的困难挫折和付出的努力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而这也凸显出她身上优秀的精神品质和出众的人格魅力,让每个人都肃然起敬。

在龙华这片爱心满满的土地上,大家的关心和帮助让勇敢的雨燕无惧风雨、逆风飞翔;而相互成就、彼此温暖,正是这世界上最抚慰人心的力量。坚强的张莹莹铭记着这座城市给她的温暖,身体力行传递着正能量,不但成为残障人士可信赖的贴心人,更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折射出这座城市的人文温度和人性光辉。我们可以相信,张莹莹自强不息、助人为乐的生动案例,必将激发无数残障人士重新出发的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展现奋斗姿态和拼搏风貌,走上广阔的成长发展舞台。当他们告别彷徨失望,主动走出家门,塑造全新自我,追求幸福生活,一定可以成为生命的强者。

张莹莹以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擦亮了深圳这座爱心之城的奋斗底色,激发了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也助力营造了弱有众扶的浓厚氛围。她的故事告诉人们,只要敢于拼搏奋斗、追逐梦想,经历风雨的人生,一定能看见最美的彩虹!

龙华新闻评论员 刘昌伟

(责任编辑 黄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