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特奥会深圳赛区志愿者首场助残培训启动
2025-06-17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即将开展,深圳将承办闭幕仪式及多个比赛项目,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正有条不紊、紧锣密鼓地推进,而在这一片忙碌而充满期待的氛围中,助残志愿服务工作也在积极“储能”。
为进一步提升残特奥会深圳赛区预录用赛会志愿者助残志愿服务技能,首场助残培训于6月15日启动,培训由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执委会志愿者部、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办,深圳技术大学承办,来自该校的300余名预录用志愿者通过理论学习与场景实操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掌握残疾人服务技巧,为赛事志愿服务筑牢专业根基。
多维培训体系构建服务框架
本次培训以“精准服务 人文关怀”为核心,构建三大板块培训体系。
深圳市盲人协会会长马景阳以“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引导志愿者深入思考视障人士的困难,通过“问、拍、引、报”四步法拆解导盲服务流程——主动询问需求、规范肢体接触、动态语言引导、精准信息传递,配合蒙眼实操环节,让志愿者切身体会视障人士的困境,掌握服务要领。
中级社工师、残障与无障碍理念倡导讲师、资深公益讲师童灿以“无障碍城市建设”为切入点,聚焦服务技巧,围绕肢残人士的辅具及引导服务深入讲解,通过“问需求—稳推行—助抬移—平沟通”四步引导法,在模拟上下坡、过台阶等场景中强化安全服务意识。
曾担任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广东省全国通用手语研讨会,深圳市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全国“爱耳日”等重要活动的资深手语翻译员(8年执业经验)陈明星以“语言桥梁构建”为核心展开教学,通过中西方手语字母表的对比分析,帮助学员建立手语符号系统的认知框架;运用大量鲜活案例,剖析手语“成分省略”“语序倒装”“词语多义代指”等表达特性;教导体育赛事、公共服务、城市标识等实用词汇;分享交流技巧,如微笑示意、眼神手势关注等。助力志愿者掌握沟通关键,打破听障交流壁垒。
场景化实操深化服务认知
在视障人士服务实践区,志愿者佩戴眼罩完成“盲道通行”任务,学习引导视障人士的服务技巧;肢残人士服务实操环节设置“无障碍坡道通行”“轮椅使用”等模拟场景,讲师现场纠正推行角度与抬升力度的常见错误;手语培训采用场景模拟模式,志愿者分组演绎“赛场问路”“医疗求助”等情境。培训特别设置“错误案例找茬”环节,通过对比不当服务图片,强化“未经允许不触碰辅具”“与轮椅使用者保持平视”等服务准则。
全链条培训布局赋能赛事保障
残特奥会深圳赛区志愿者由深圳6所高校学生组成,后续培训将在深圳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陆续开展,除线下实训外,还同步开发线上培训课程。助残志愿服务培训课程包括3门线下课程、4门线上课程,涵盖了残疾分类分级基础知识、各类别残疾人志愿服务技巧、无障碍设施应用基础知识等一系列内容,目的是培养志愿者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每位预录用的志愿者在完成培训后还需参加考核,通过后方可成为残特奥会志愿者。
此次培训不仅是对志愿者服务技能的提升,更是城市文明与人文精神的生动实践,正将“精准服务”的专业刻度与“人文关怀”的情感温度,熔铸成残特奥会最坚实的文明注脚——它不仅让每个需要帮助的个体感受到尊重与温暖,更让“无碍有爱”的城市精神,通过志愿者的双手传递,在赛事的聚光灯下,绽放出属于深圳的文明之光。
来源:深圳市残联
(责任编辑 萧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