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区残联为残疾人广泛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保障

2020-01-20

2020年全市残联工作会 

2019年,南山区残联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残疾人事业“十三五”目标任务和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紧贴市残联“六个转型”,创新残疾人工作体制机制,落实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完善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努力建设与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相匹配的残疾人事业,持续优化民生供给。

一、强化工作力量,进一步推进群团改革

(一)刀刃向内,在组织建设及治理结构上下苦工

一是按照“小机关、大残联;强基层、有获得”的社会化工作思路,率先探索街道职康社会化改革,依托街道职康中心现有的服务场地和各类服务设施等硬件条件,采取政府购买项目服务的方式,向在深圳市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服务机构进行公开招标,由中标机构为街道职康中心残疾人会员提供专业服务,街道残联负责对街道职康服务项目的业务指导和日常监督。

二是根据中残联及省、市残联《基层残联组织专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关于社区残疾人协会试点改革的相关通知要求,探索注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方式,将社区残疾人协会进行法人社团登记,搭建好社区残疾人协会服务架构,2019年10月,我区通过对各社区残协现状进行综合研究考量,最后选择南头街道前海社区作为残协试点,制定方案落实改革项目。

(二)眼光向外,在创新工作机制上寻突破

W020200331667386569279.jpg
南山区助残共享联盟启航

主动作为,大胆尝试,创新举措,把残疾人工作与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紧密结合,着力打造助残共享联盟,整合扶残助残资源,残疾人工作成效显著。充分利用南山优势,打造了“南山区助残共享联盟”,将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康复服务机构、残疾人创业团队等组成的高端人才的人力资源及爱心企业的信息资源整合优化,创新精细化服务方式,扩大服务供给范围质量,为减轻家庭负担,满足优质民生供给做出了巨大努力。

联盟的启航,以理念引领,提升残障关怀温度:联合深圳大学残障与公益研究院,以短视频、残障公益论坛等形式呼吁全社会更新残障理念,对残疾人的称谓由“残废”、“残疾”校正为“残障”,对残疾人的关爱理念逐步由怜悯同情的层面,上升到提升公民权利和社会权利的层面,通过价值理念的转变,带动残疾人工作转型;

以部门协作,覆盖社会保障全周期:协同教育部门对3-18岁残疾少年儿童在读状况进行摸底,结合残疾儿童个体情况开展居家教育、康复机构教育、学校(医院)教育、送教上门等工作,并建成深圳市第一所区属九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2019年9月开班,特殊教育全覆盖初步形成,辖区残疾少年儿童就读率超过95%。

联合卫健、社保共同发力,资助残疾少年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通过购买服务实现残疾人居家(社区)康复,兜底重度困难残疾人治疗性康复,2019年全年投入康复救助资金超过6000万元;

以创新机制,促进共建共治共享:推动各界有志于关心关爱残疾人的爱心人士共同参与具体项目,资助区自闭症家庭心理关爱中心,引进专业心理服务机构,采取筛查儿童成长信息、专业评估心理状况、团体辅导、一对一训练等方式,对全区101个新增自闭症儿童家庭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及家庭治疗,举办团体辅导工作坊9期,着力在支持性康复上对自闭症儿童和家庭进行心理关爱和成长性训练,缓解了自闭症家长的焦虑心理,带给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和心理服务新希望。“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享助残”南山区扶残助残新机制初步形成。

二、积极借力,科技支撑促进信息化无残障关怀

一是发挥南山优势,推广腾讯公司“追梦计划”团队开发的《见》、《长空暗影》2款为视觉障碍者设计的公益游戏,一方面通过模拟视觉障碍人群的出行难问题,唤起公众对特殊群体出行安全的关注,另一方面让视障人群拥有属于自己的游戏,通过科技打破视障者的信息障碍,传递有温度的技术关怀。

二是与区图书馆、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腾讯志愿者协会合作编印出版盲人使用电脑和手机教学教材,发起“视障IT技术培训”项目,消除视障读者对学习电脑和手机的畏惧感和陌生感,推动信息无障碍。

三是启动“深圳市残疾人象棋训练基地”,率先在全市启动市级残疾人体育运动基地,为全市盲人象棋拔尖人才提供日常无障碍训练,技术指导和管理服务,为残疾人体育项目输送优秀人才。

四是擅于借力,引入助残共享联盟力量推进无障碍建设。充分调动助残共享联盟成员的参与积极性,借助联盟中专家学者、政协委员优势力量,起草培育辖区无障碍创建重点提案,探索以案促改,引起更多相关单位重视,进一步加快形成南山区创建无障碍城区的整体合力。

W020200331667386633588.jpg
市残联领导在了解南山区残疾人辅具的配送服务

W020200331667386703316.jpg
象棋大师走进深圳市残疾人象棋训练基地

三、强化保障,提升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一是突出少年儿童抢救性康复,全年为1498名残疾少年儿童提供康复、人工耳蜗植入、保教费、教育扶助等补贴6263万元。

二是强化“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依托购买康复服务,为肢体残疾人开展个性化入户居家康复、集中理疗、运动治疗等康复服务,配送个性化辅具1508件;为278名精神康复者及家属开展职业康复、生活社交能力训练、文化活动、心理小组等867节次,提供服药补贴121万元;为视障人群开展视障空白行走训练67人次;为416名听力残疾人发放聋人信息卡补贴24.96万元。

四、夯实民生保障,狠抓政策红利落实到位

一是继续落实扶贫解困政策,开展济困助弱保障行动,共为全区户籍持证残疾人、残疾军人发放济困助弱保障金1505.5万元,发放节日慰问金1745.08万元;落实特困救助办法,向809人次残疾人发放住房补助、一次性临时补助、癌症大病补助、大学生学杂费补助250.24万元,极大缓解残疾人经济生活压力。

二是强化残疾人权益保障,依托购买服务及法律顾问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及指引,全年完成法律政策咨询778次,法律讲座2场,心理讲课2场,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打造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通过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搭建“一门式”服务平台,提升残疾人获取法律服务的便捷性,打通各部门按职能相互配合依法开展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微循环”,使残疾人在需要时能获得普惠、精准、及时和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

五、提升就业支撑,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创业

一是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就业援助活动,加大就业安置力度,2019年新增就业114人,辖区390家用人单位安置1068名残疾人(含军残和非户籍)就业,对22家单位进行岗位补贴和超比例奖励,审核发放补贴和奖励资金15.6余万元。

二是落实扶助残疾人就业办法和托养服务办法,发放残疾人养老和医疗保险补贴、灵活就业补贴、创业补贴及居家安养补贴等463.45余万元,1315人次、250家企业受益。

三是开设多种形式职业技能培训班,进一步发掘特殊人才及传统文化优势,如举办景泰蓝珐琅工艺画培训班,概述景泰蓝珐琅工艺画历史、艺术价值、技艺种类,培养残疾人掌握工艺画制作技艺。在传播手工艺技能的过程中,发掘和培养出一批残疾人特殊专才,为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育储备了人才。

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努力营造社会助残氛围

一是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声乐、舞蹈、飞镖、象棋,文体活动百花齐放,丰富残疾人精神生活;

二是竞技体育与康复体育并举,3名残疾人运动员在第十届全国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上斩获2金3银8铜,11名重度残疾人获得上门体育健身指导;“鹏康杯”精神康复者足球赛斩获佳绩。

三是全面运行“深圳市残疾人象棋训练基地”,邀请柳大华、程宇东等象棋名宿为残疾人授课,基地运行1年来,开设培训84次,受益残疾人达1216人次。对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要求,举办粤港澳残疾人象棋交流赛,增进两岸同宗同源文化认同。来自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珠海等11个地市,共13支残疾人代表队参赛,深圳市残疾人运动员包揽肢体、视力男子组组别冠军。

W020200331667386774157.jpg
南山区举办2019年粤港澳残疾人象棋邀请赛

 

南山区残疾人联合会

 (责任编辑 温凯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