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无障,教育有桥:深圳如何让视障女孩“站在”舞台中央

2025-08-23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8月21日晚,华强北的一场街头弹唱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围观,表演者中,15岁的视障女孩陈琳凭借独特的嗓音和琴声惊艳了在场的听众。

  音乐为翼:黑暗中的光明之歌

  陈琳患有先天性隐眼症,世界于她而言是永恒的黑暗。但8岁那年,钢琴的黑白琴键成为她触摸光明的起点。在星海音乐学院陆韵鸣老师的指导下,她以耳朵记忆音符,用指尖感知力度,仅学琴一年便登台表演。从维也纳“安东尼奥·维瓦尔第”艺术节到英国(牛津)国际钢琴公开赛,她以天赋与汗水斩获多项国际大奖,成为全球首位ABRSM钢琴演奏八级且成绩优异的中国籍视障人士。2023年,陈琳以一曲钢琴独奏《海顿奏鸣曲》参加了深圳市残联举办的“我们都一样”——庆祝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深圳市残疾人欢乐嘉年华演出。

image.png

  21日晚,陈琳和家人在华强北散步,被一阵熟悉的旋律吸引了,原来是一个公益小乐队在演奏《我和我的祖国》,陈琳随着旋律唱了起来,她动听的歌声瞬间吸引了路人驻足倾听。李华是乐队的钢琴演奏者,他感叹道“专门找一个专业的歌手可能也没有她唱的好,她的眼睛是看不到的,但那一刻她的声音却那么美好!我真的被感动了。所以,我也一直鼓励她,让她自己去弹唱”。现场,陈琳还独自弹唱了一首《虞美人·听雨》,小提琴、手鼓演奏者为她伴奏,听众们将她团团围住,开辟出一块属于音乐的小天地。大家的眼中尽是欣赏,路过的市民也接连被吸引。

image.png

  市民周女士表示“她的声音特别灵动,钢琴的演奏也非常好,不仅旋律感动我,这个女孩对生活的热爱也打动了我”。这是陈琳第一次在华强北街头弹唱,她说“我其实挺紧张的,脑子一直在想歌词,还有手要摆在什么位置,听到大家的掌声非常开心”。

  融合教育:在包容中破茧成长

  “音乐没有边界,但教育需要桥梁。”琴声为她打开世界的窗口,深圳的融合教育则为她搭建起通往更广阔天地的阶梯。小升初后,陈琳随家人从广州回到深圳,就读于普校融合班。然而,融合之路并非坦途:入学首日,同桌家长的投诉如冷水泼来;班主任委婉提醒,帮助她可能影响其他同学学习……但暖流亦随之而至:家长群里的鼓励、文化志愿者张老师团队义务校对电子教材、深圳市残联购置的公用全套盲文刻印设备为其解决了长久以来无处打印盲文教材的困难,让她的课本与普通学生同步抵达。

图片来源:公众号·猫猫讲故事

图片来源:公众号·猫猫讲故事

  “体谅别人的少见多怪,多见就不怪了。”陈琳的母亲林女士用这句话陪伴女儿面对质疑。她奔走于多家图书馆打印盲文资料,最终在深圳图书馆实现了“打印自由”;数学与物理的难题,因特校版本盲文教材的简洁图示而迎刃而解。“是深圳的包容,让孩子有勇气站在人群中歌唱。”林女士说。

  城市温度:无障碍环境的深圳实践

  陈琳的故事,是深圳无障碍城市建设的生动缩影。在这里,视障人士能便捷使用盲文刻印机、打孔装订机;公共场所的钢琴公益演奏点,为残障艺术爱好者提供展示舞台;教育系统对融合教育的支持,让特殊儿童与普通学生共同成长。

  “深圳让我感到温暖。”陈琳的感慨,道出了无数残障人士的心声。从音乐设施到教育公平,从社会包容到科技赋能,这座城市正以实际行动践行无障碍城市理念,让每个追梦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陈琳的琴声与歌声,穿越了视力的界限,在深圳的夜空中回荡;她的成长与突破,见证了一座城市对残障人士的尊重与支持。在这里,障碍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更广阔世界的起点。深圳,正以包容之心、创新之举,为所有追梦人点亮希望之灯。


来源:深圳市残联

(责任编辑 廖泽南)